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外报:两岸关系长期会迈向大陆所主张的统一

2011年06月03日 11: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6月1日上午在台北故宫举行开幕仪式。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等出席。中新社发 赵振清 摄  

  中新网6月3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3日发表社论说,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总的来说不断改善。在历史惯性力推动下,两岸关系才能不断升华与深化。这个过程也是两岸不断增强和累积互信的过程。《富春山居图》成功合璧,正是两岸关系迈入和平发展的全新境界的历史见证。从历史发展大趋势看,两岸关系短中期应会维持现状,但长期似乎会朝向大陆所主张的统一方向发展。

  文章摘编如下:

  元朝画家黄公望耗时三载,于至正十年(1350年)绘成的巨幅山水画卷《富春山居图》,在明末遭火焚分成两幅的361年后,前天终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破镜重圆”,并于昨日开始合璧展出。这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在海峡两岸交流史上也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富春山居图》从问世至今的离合命运,极富传奇色彩。它是黄公望为元朝高僧无用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用墨淡雅,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收藏此画的吴洪裕临终前命家人焚画殉葬,幸而为其侄子从火中抢救,但这旷世巨作已被烧成一长一短两幅,较长的一幅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较短的一幅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这幅山水名画的命运,与现代中国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富春山居图》在明末因殉火分成长短两幅,中国的大一统版图则因战火之故而在1949年分成大小两块。吊诡的是,占中国版图一小块的台湾收藏了长幅《无用师卷》,占中国版图一大块的大陆则收藏了短幅《剩山图》。如同《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尽管分开了361年,仍然为中国人所藏一样,大陆和台湾虽然分治了62年,但两岸均为中国人所有。

  《无用师卷》和《剩山图》之所以能重新以《富春山居图》的原貌,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其实昭示了海峡两岸从战争走向和平,从对抗走向合作的一个关系不断改善的过程。据知,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岸就有热心人士开始谋划《富春山居图》的合璧,但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还不成熟。

  自从两岸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以海协会海基会的“白手套”为两岸交流奠定基础以来,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在不断改善之中。即使是在陈水扁的八年,两岸关系也不是完全停顿,民间交流特别是在经贸领域仍然在持续发展。

  在这个历史惯性力的推动下,国民党于2008年赢回“执政权”并恢复两会交流渠道以后,两岸关系才能不断地升华与深化,在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加强合作。这个过程也是两岸不断增强和累积互信的过程。而《富春山居图》的成功合璧,正是两岸关系迈入和平发展的全新境界的历史见证。

  大陆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加强,国际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台湾也已逐渐摆脱2000年政党轮替后一度出现的乱象,政治趋于理性,经济也走回正轨。与此同时,两岸已经建立起来的多领域交流关系将会不断地拓宽与深化,两岸关系不断改善看来也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个趋势应会持续下去。

  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看,两岸关系短中期内应会维持现状,但长期似乎会朝向大陆所主张的统一方向发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