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胡适与中国第一个话剧剧本

2011年06月08日 17:22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胡适(一八九一至一九六二年),汉族,安徽绩溪人,他是现代中国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而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第一个话剧剧本,也出自他之手笔。

  胡适少年时代,爱看徽戏,还和儿时的朋友,在田里扮演“三国”、“水浒”之类的旧戏。一九一零年他留学美国,开始对西方戏剧产生兴趣,他非常喜欢易卜生的戏剧,尤其推崇易卜生的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对于当时反对宗法专制主义传统势力的束缚,是有积极意义和冲击力量的。一九一七年自美归国后,他琢磨改良中国的旧戏。一九一八年十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上发表了《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一文,提出戏剧改良问题。胡适的这篇论文,猛烈地攻击了中国旧戏的“团圆迷信”,提倡“悲剧观念”,反对旧戏的“连台本”和表演的程序化。易卜生的戏剧,在民国初年有许多被翻译成中文,有些剧作家在创作方面,不仅把易卜生剧中的思想搬过来,甚至连戏剧冲突的组合,故事叙说的形式等等,也都一起摹仿了。胡适写的独幕剧《终身大事》,便是仿效易卜生的最早和最突出的例子。

  一九一九年初春,有几位留美归国的朋友来找胡适,说北京的美国大学同学会要开一个宴会,中国的会员想在那天晚上演一出短戏,请胡适编一个英文剧本,他爽快答应了。经过几天的酝酿后,胡适一气呵成,在一天之内便用英文写成了独幕剧《终身大事》。但因为找不到女角色,戏没有演成;剧本被朋友拿去,发表在英文的《北京导报》上。随后,有一个女子学校要排演这出戏,胡适便又把它译成了中文。胡适所著《终身大事》刊登在一九一九年出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见图),收于一九三五年七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内。这便是我国现代文学史(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

  一九二三年九月,在洪深、欧阳予倩、应云卫的策划下,上海戏剧协社在上海首演《终身大事》,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剧本写少女田亚梅同陈先生恋爱的波折。田母相信观音菩萨和算命先生,认为:“逆天终有祸,婚姻不到头。”田父虽然一再声言要打破迷信的风俗,反对妻子求菩萨找算命先生,但又打不破封建陈规,认为田、陈五百年前是一家,田陈通婚要被“革出祠堂”。田女勇敢地冲破这些封建迷信和传统习俗的阻挠,留下一张字条,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便离开家庭,坐陈先生的汽车走了。剧本明显地汲取了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的思想和手法。剧中女主角田亚梅,就是一个中国的“娜拉”。洪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说:“在封建势力仍然强盛的中国,是没有女子敢‘做’娜拉,但这正说明了这出戏的意义……田亚梅是那个时代的现实人物,而‘终身大事’这个问题,在当时确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出反映生活的社会剧。”

  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剧情虽然比较简单,但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束缚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仅对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改变传统戏剧以唱腔为主和程序化的表演,在艺术形式上有创新意义。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王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