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新华侨报:中国足球成为中国人抹不去的伤痛

2011年06月28日 14: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28日电 北京时间6月23日晚,国奥队1比3负阿曼,中国足球梦断伦敦奥运。《日本新华侨报》27日刊出评论说,这是一个难堪无比的结局,中国国奥队被实力平平、颇为业余的阿曼淘汰出局,连伦敦奥运会亚洲区资格赛都没通过,创造“史上最差”。离伦敦奥运会还有一年,中国足球早早成了看客。在所有年龄层次上,所有国字号球队全部歇菜,绝缘世界大赛,呈现集体性全方位溃败之势,令全球华人颜面无光。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足球又一次倒下,国奥队1:3惨败,媒体说“悲壮的死去”,中国足协甚至破天荒地向国民“道歉”。但这都改变不了中国足球耻辱性大溃败的命运,更抹不去人们心头的伤痛。

  这是一个难堪无比的结局,中国国奥队被实力平平、颇为业余的阿曼淘汰出局,连伦敦奥运会亚洲区资格赛都没通过,创造“史上最差”。离伦敦奥运会还有一年,中国足球早早成了看客。

  说起来真的很丢人,也很憋屈。

  看历史纵向,这是中国足球屡战屡败的噩梦延续。在奥运足球允许23岁以下职业球员参赛以来,中国足球20间年连续五次“举国之力”冲击奥运均告失败,而且一次比一次悲惨,一次比一次远离,唯独一次北京奥运依靠东道主身份“免试”入围,但一场未胜,小组赛狼狈出局,陷落“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的尴尬定律,让国人心中添堵。

  看现实横向,这是中国足球四大皆空的窘态毕现。从去年到今年,中国足球从国少到国青到国奥,包括女足青年队、成年队,在所有年龄层次上,所有国字号球队全部歇菜,绝缘世界大赛,呈现集体性全方位溃败之势。泱泱大国被抛离“世界第一运动”的全球舞台,令全球华人颜面无光。

  看国家层面,这更是触目惊心的反差。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败给了一个300万人口的小国;一个奥运金牌第一的体育强国不敌从未沾金的体育弱国;一个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大国不如一个经济单一的小国;一个国际地位如日中天的强大国家输给了一个并不起眼的中东石油国。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足球创造的另类“奇迹”。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进步升级,甚至跃居全球第一第二,唯独这个足球不能?为什么中国体育节节胜利凯歌高奏,连在欧美统治天下的网球也书写“娜样传奇,”,唯独足球不行?为什么中国整体实力日益盛隆,影响力无所不在,唯独这个足球还在丢人现眼?

  中国足球已滑落到历史低点,中国足球的灾难是中国崛起进程中的一个反面典型。

  不要找客观理由,输了就是输了,功夫不到、作风不硬、实力不够,这不是一个球队或某个人的过错,而是整个中国足球的体制、理念、环境、心态作风、管理层及基础工程等等问题的整体性失败。更严重的是,浮夸与功利的心态和风气,几乎侵袭了中国足球的全部肌体。

  以最近中国足球媒体炒得最热最疯的两件事为例,可见一斑。一是张吉龙代理亚足联主席,中国足球界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从此我们朝中有人了”,球队有望得到好处和照顾,甚至有幸“抽”出亚洲。亚足联主席是为整个亚洲足球发展服务的,在一些中国足球人眼里却成为中国足球谋私利的岗位,这与国际体育组织原则和道德观相差甚远。二是房地产大鳄万达老板王健林将出30亿元巨资支持中国足球。媒体纷纷炒作“中国阿布”横空出世“拯救”足球,彷佛中国足球也可以“一夜暴富”。包括早些时候中国足协炒作申办世界杯,其背后隐藏着是不愿扎扎实实做事,企望投机取巧走捷径的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作怪。

  中国足球的媒体环境,恐怕也是世界上最不健康的空间之一,信口雌黄,谣言满天飞。球队一赢球就捧上了天,大秀英雄主义凯歌,一旦输球立马冷嘲热讽,今儿爆个黑幕明儿炒个什么“门”。这次国奥输了,有报纸竟然搞出黑色幽默“出资10万挑战国奥”,如此戏弄国家队,世上罕见。媒体口水大战,球迷谩骂冲突,足球圈内风气愈发堕落。

  当下中国足球如遭遇强震的日本同样面临“灾后重建”的问题。中国足球不是靠一个亚足联主席或一个房地产老板能够“挽救”。不破不立,中国足球需要拿出壮士断臂的勇气,重组改造或推倒重来。中国足球不仅要换思路、换脑筋,更需要换体制、作风、环境、机制,甚至更换整个操作系统。去年足协腐败案发,换了一批人,但其它并没有变,注定要一败再败。

  足球灾后重建,除了振兴计划、体制革命、治理环境外,最关键是要有务实态度和实干精神,坚决摒弃政绩足球和侥幸幻想,联赛为本,青训为根,埋头苦干十年、二十年,耐得住没有成绩名次的“寂寞”,一心一意、踏踏实实抓基础建设,凭真本事硬功夫打进世界杯和奥运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足球浴火重生,没有救世主,唯有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吴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