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司马迁解“色难”

2011年07月04日 17:24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司马迁在《史记》中传播《论语》的思想内容,并不仅仅局限在为孔子师徒立传,而是贯穿于《史记》全篇。或以史实阐释《论语》之意蕴,或以史实补充《论语》之内涵,或以史实证明《论语》之先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例如“色难”。《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说“色难”,是什么意思?“色难”这两个字,看上去非常简单,时过境迁,却不易理解,因此历来众说纷纭。钱穆说:“色难:此有两解。一,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小戴记.曲礼》有云:‘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能在无形无声中体会得父母之意,始是孝。一,孝子奉侍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小戴记.祭义》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难。前说指父母之色,后说指孝子之色。既是问孝,当直就子言。且前解必增字说之始可通,今从后解。”任继愈翻译《为政》这一节说:“子夏问孝,孔子说,困难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光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赵清慎《野狐集》则将“色难”解为“危难”。这些解释,各有各的道理,但是读者读起来,都不如读《史记》来得明白。

  司马迁两次写到“色难”。一处在《袁盎晁错列传》: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孝远矣……”汉文帝即位之前,他的母亲病了。三年之内,他目不交睫,睡不解衣,母亲吃的汤药他不亲口尝过之后,不肯贸然让母亲服用。按照袁盎的说法,作为布衣之士的曾参还难以做到这一点,他作为皇子却做到了,比曾参还孝,所以列为“高世之行”第一项。一天两天“不交睫,不解衣”,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做的;三年之内“不交睫,不解衣”,只有汉文帝这个人做到了。没有一点疲劳,没有一点松懈,没有一丝厌烦,没有一句怨言。不是一时半刻的和颜悦色,不是有口无心的嘘寒问暖,不是做给人看的表面文章。发自内心,真心诚意任劳任怨地照顾老人。什么叫做“色难”?这就叫“色难”。《袁盎晁错列传》虽然没有出现“色难”这两个字,却很容易让人读懂这两个字。

  另一处在《佞幸列传》: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

  《佞幸列传》出现的“色难”这两个字,并不等同于《论语.为政》“色难”二字。《佞幸列传》提供的是一个负面的例子。汉文帝身患毒疮,邓通经常为他吮吸患处。唶痛“齰”,意为吮吸。文帝并不高兴,有一回就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呢?”邓通答:“应该是太子。”等到太子进宫问候病情,文帝要他吮吸患处的时候,太子却面露难色。太子见疮感到恶心,应该说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皇帝忘记了邓通吮疮为的是固宠,自己的儿子却是个正常人。要求正常人去做不正常的事,错在自己,不在儿子。由此可见,仅仅从子女的脸色去判断他是否孝,十之八九不大靠得住。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王向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