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中国时报:欧债美债为鉴 别低估台湾财政危机

2011年08月04日 15: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8月4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4日发表社论说,马英九在忧心欧美债务危机之际,绝不能无视于台湾的财政危机。要再次做这样的提醒,主要是期盼行政部门尽早面对财政危机的课题,别再“自我感觉良好”,若是不愿面对财政问题的隐忧,难保没有多久,台湾恐也将步上欧美债务危机的后尘。

  文章摘编如下:

  俄国总理普京日前痛批美国债务危机搞得全球财经界鸡犬不宁,债台高筑的美国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马英九接受国际媒体专访时则担心美国、欧洲债务危机将拖累台湾。然而,不论美债或欧债危机,我们恐帮不上忙,马英九真正该忧心的是台湾的财政危机。由于“政府”举债濒临上限、租税负担率创下新低,“政府”财政空前吃紧,明年度多项重大公共建设预算没着落,已严重冲击政务推动,这样的财政状况能不令人担忧吗?

  “财政部”日前在“行政院”报告赋税改革成果,强调减税使得去年经济成长率高达10.8%。遭部分“阁员”质疑这样的论述可能误导社会大众。针对相关数据的解读或许容有仁智互见,但租税负担率(税收占GDP比率)降至11.9%的新低,确实是不能轻忽的现实,若不尽快加以调整,未来总体预算编列景况真的令人担忧。

  究竟台湾的财政危机有多严重?“审计部”日前公布2010年度“中央”总决算审核报告指出,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租税负担率平均约28%,台湾则连一半都不到,明显偏低。赋税依存度(税收占岁出比率)由2008年的73%骤降至今年的57.4%,显示减税已严重冲击财政的稳定。再看“中央”未偿债务余额,今年底将达四兆九千多亿元,占前三年GNP平均数之37.1%,濒临法定上限40%,财政状况严峻。“审计部”因此呼吁“财政部”应以欧美债务危机为鉴,全面检讨减税成效,有效解决收支失衡问题。

  最近三年来,“中央”与地方债务急速攀升,部分县市年年面临薪水发不出来的困境。“监察院”去年初即针对“政府”债务攀升、隐藏性债务庞大且财政赤字持续恶化,对台湾发展与安全角成潜在威胁,对“财政部”提出纠正。“监察院”报告指出,台湾“公共债务法”所规范的“债务”定义未与国际接轨,使得“政府”债务统计严重失真。

  遗憾的是,去年经济成长亮丽,但今年上半年税收尚未回复到金融海啸前的水平,这正是减税的后遗症。此外,“财政部”调降综所税最低三个级距税率,用意在嘉惠中低所得者,不过,综所税采超额累进公式,实际上高所得者所享受的减税金额高于低所得者,这项减税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回顾过去十年来,不论“主计处”、“财税资料中心”的统计,从五等分位、十等分位到二十分位,高低所得者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一致而明显,主要症结在于税制不公,富人主要所得来源如土地、股票等资本利得税负微乎其微,而受薪阶级的劳动所得一毛都逃不掉,使得综合所得税基中薪资所得比率高达七成五。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强调所得分配已趋于公平,恐怕很难有说服性。

  针对减税的效果,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克鲁曼曾撰文指出,“纪录上几乎不曾支持过减税对经济供给面会有效。”他以具体数字揭穿布什政府的谎言,直指减税真正受益最大是金字塔顶端1%的富人,享有减税总利益的37%;而布什政府却宣称受惠最大的是中产阶级,刻意混淆视听,严重误导民众。他大力批判布什政府透过减税图利富人,不但提振经济效果有限,还导致国家财政恶化。克鲁曼的诤言,对马“政府”亦极具意义。

  要拿台湾的财政状况与国际比较,就不能避开“公共债务法”所定义的“债务”未与国际接轨的事实,导致债务统计严重失真。台湾样样都要与国际接轨,为何债务的定义不必接轨?如果要谈减税带来诸多好处,就也应同步正视税收短少已严重影响政务推动;减税毕竟不是万灵丹,台湾经济要振兴终究不能全依靠减税。马英九在忧心欧美债务危机之际,绝不能无视于台湾的财政危机。我们要再次做这样的提醒,主要是期盼行政部门尽早面对财政危机的课题,别再“自我感觉良好”,若是不愿面对财政问题的隐忧,难保没有多久,台湾恐也将步上欧美债务危机的后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