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星岛日报:东非饥荒严重 救命逼在眉睫

2011年08月25日 11: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星岛日报:东非饥荒严重救命逼在眉睫
肯尼亚难民营内的索马里难民 图/人民图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8月25日电 加拿大《星岛日报》24日发表社论说,东非索马里一带天灾人祸,逾千万人面临饥荒,当地饿殍遍野,激发庞大的逃荒潮,不少人半途逝世。逼在眉睫的问题,是透过援助,尽量拯救灾民生命。

  文章摘编如下:

  “饥荒”,这个联合国停用了1/4个世纪的字眼,最近被重新用来形容东非索马里一带,逾千万人面对的灾害威胁。

  联合国非常慎用“饥荒”一辞,不作危言耸听。上次使用,是在1984至1985年,形容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苦况。当年饿死人数达100万人,灾情引发全球关爱潮,欧美群星义演赈灾名曲《四海一家》,不少人至今仍记忆犹新。新世纪南亚海啸,出现了此曲国语版和粤语版,港人都慷慨解囊赈灾。

  今天,关注索马里饥荒的情况,似乎不及上次,至少比较慢热。

  联合国对“饥荒”的定义,是一个地区要有至少两成住户严重缺粮,每1万人口中每天至少有两人饿死,以及超过三成人口营养不良。今天,索马里有200万名5岁以下小童营养不良,有3、4岁的小童看起来只像9个月至一岁大。联合国以其严谨定义,最近只宣布南索马里两处地区陷入饥荒,要求国际在未来2个月紧急捐款3亿美元。

  华人对索马里久闻其名,原因是那里的海盗臭名远播,连台海两岸三地派出的商船也一度遇劫,中国更派出海军远赴当地参与商船护航。

  索马里上世纪90年代陷入多方割据内战,首都摩加迪沙政府控制到的地方有限,是一个“失败国家”,国家的经济占了七成是由海外汇款接济,至今人均寿命约50岁,文盲人口超过六成,沿海不少人沦为海盗致富。内战纠缠20年,加上遭遇6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办公室去年已经警告,当地的粮食危机已经逼近饥荒状态,可惜国内外都未能有效纾缓人民的苦况。

  经济方面,包括欧美多国在内,未能摆脱金融海啸以来的经济困扰,导致捐款低落,而金融海啸后西方为救经济而推行的财政宽松措施,形成国际资金泛滥,大幅推高粮价,在缺粮的索马里更加奇货可居,索马里人的主要粮食高粱,价钱由去年10月至今已经升了2.4倍,邻国肯尼亚的玉米价格更升了3倍。

  政治方面,灾情最严重的不是海盗控制的北部沿海,而是包围首都、由极端组织青年党军控制的南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去年4月签署行政指令,把青年党列为恐怖组织,由于美国法律禁止任何可以令恐怖组织有物质收获的慈善行动,美国慈善机构因此不敢轻举妄动。

  天灾人祸,令当地民生雪上加霜,饿殍遍野,激发庞大的逃荒潮,不少人半途逝世。青年党面对现实,宣布“特赦”救援人员,美国政府亦作出通融,条件是救灾人员不得受到干预,重返灾区仍然要克服不少障碍。现时已经有超过100万人逃至邻国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位于肯尼亚达达布的难民营,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难民营,收容了超过36万名索马里的难民,是本来设计容量的4倍,现在还要扩充。

  研究饥荒成因驰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以上世纪40年代印度的实例,引证饥荒成因不完全是因为缺粮,就算有足够粮食,都会因为食物分配机制不公平导致饥荒。要长远解决东非一带的饥饿问题,涉及庞大的社会、政治甚至军事工程。

  逼在眉睫的问题,则是透过援助,尽量拯救灾民生命。在这方面,全球华人有能力作出具体贡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