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大公报》笔下的孙中山

2011年10月09日 16:44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翻阅百年新闻纸的微缩版面,不禁慨叹,报业前辈将辛亥年间的历史图景如此完整呈现。历史巨人孙中山某种程度左右着中国政局,却难最终改变命运。《大公报》从1905年开始报道孙中山,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他的形象也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党孙文”到辛亥革命时期的“民国之首功者”的变化。记录之翔实,弥足珍贵。

  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当选为同盟会总理,其革命领袖身份正式得到确立,这在《大公报》上很快得到了反映:

  “函内略云留学东洋者有二十七人结成忠爱社,专以扶助大清抵抗革命党为宗旨,特选同志数人投入革命党内,详加调查,始得该党之首领仍系孙文。”

  出于民生担忧 并非敌视诽谤

  在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看来,对以孙中山为代言的革命者,当时的《大公报》虽不赞同他们的主张,但亦非敌视诽谤,更多是出于对国家前途和社会民生的担忧。事实上,早在1906年,《大公报》即以“排满革命者皆敢死者也,以弃掷头颅为不介意,而外来之禁令安足以动其畏惧哉”认可革命者的牺牲精神。

  孙中山本人不仅遭到清朝政府的严密监视,连他的弟弟也备受人们注意,在这一时期的《大公报》上,孙中山成了革命党的代名词。

  辛亥革命爆发后,《大公报》对孙中山的报道着力更多。1912年1月18日,清帝退位前夕,《大公报》以社论《论大总统应兼具破坏建设之能力》指出临时大总统需具有“大破坏、真建设”的能力,否则难以建立真正的共和国家。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杰认为,孙中山之所以日渐受《大公报》关注,主要是由于革命形势逐渐高涨、革命思想和革命意识不断传播,革命越来越成为大多数人向往、至少不再恐惧和反感的变革手段,同时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使革命派从理论上、实践上和组织上都与保皇派彻底划清界限,在革命形势高涨的情况下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影响,孙中山作为革命党领袖的身份也得以确立并逐渐得到社会公认。

  在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时,《大公报》更是对其进行了多篇连续报道,包括孙中山高票当选、遭到行刺、外交团反应等情况均进行如实追踪。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清政府被推翻,君主与民主立宪之争告一段落,尤其是孙中山主动请辞总统位后,《大公报》表现出了对孙中山的信任和尊重──不再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在《大公报》上的称呼变成“孙中山君”、“孙公”。

  对孙信任日增 称其一代伟人

  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后,有传言称其辞职是由于唐绍仪赠银一百万两,孙中山为此特致电国务院辟谣,《大公报》随即刊登了这则消息,显示出对孙的信任。

  1912年8月,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赴京,《大公报》以“孙中山此次来京,虽属私人资格,而与政治前途不无关系,所有在京种种举动,自应按日探纪”高度评价他此行的意义,随后的系列报道也确实做到了按日探纪:8月27日,先是对孙中山的保卫规格进行详细报道,并以“大总统之意仍有藉重中山之处”点评;后又报道各国使节拜晤孙中山和孙公拟于15日回拜的消息,凸显外交团对他的重视。8月28日,更报道了来自政界、报界、商界及广东同乡会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孙中山来京”的欢迎情形。

  侯杰教授认为,这一时期《大公报》从多方面肯定孙中山以往取得的历史功绩,强化其“创立民国之首功”的形象,无疑为孙中山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政治舆论资本”。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故。从1925年初直到3月12日,对他的病情、活动甚至生命后期每天的体温和脉搏,《大公报》都详细记载。3月13日,更辟专版刊登《孙中山先生逝世》长文、发表评论《哀孙中山先生》,充分肯定孙中山一生的奋斗。1929年,国民党为孙中山举行奉安大典前《大公报》盖棺定论,称其为“一代伟人”。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孙志、隋晓姣)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