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中文版出版内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拉贝日记》中文版出版内幕
2009年05月11日 16:37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南京,南京,是这个初夏季节的关键词。披露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中文版在12年前的夏天面世,根据该日记改编的同名中德合拍片《拉贝日记》,在近日揭晓的第59届德国电影奖(劳拉奖)上获得4项大奖,并在北京举行亚洲首映式。

  近日,江苏人民出版社该书责编包建明讲述了关于《拉贝日记》中文版出版始末。

  后人曾不敢动日记,也不敢提及拉贝

  约翰·拉贝,这位出生于德国汉堡的普通商人,在1908年至1938年30年间生活在中国。

  爱写日记的他在枪炮呼啸声中记下了那段时间的黑暗与残暴:500多件惨案,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杀害。

  日记从1937年9月21日记述到1938年2月28日。它向世界证明,“南京大屠杀”根本不是某族妄语者口中所言的子虚乌有!

  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拉贝日记》一书责编包建明表示,德国前驻华大使埃尔温·维克特(任期1976-1980年)1936年曾到南京,在拉贝家里住过。

  1950年,拉贝在贫病交加中死于柏林后,维克特在1991年写了一本自传,提到拉贝在南京的事迹,拉贝外孙女赖茵哈特看到后,写信表示感谢,后与维克特有电话联系。赖茵哈特夫人并没有与维克特谈及有《拉贝日记》一事。

  《拉贝日记》被藏在拉贝之子奥托·拉贝家的阁楼上,因约翰·拉贝曾有纳粹党员的身份,后人不敢动日记,也不敢随意提及拉贝。

  而实际上,在二战结束后,拉贝因“在中国卓有成效的人道主义工作”被摘除了纳粹分子的“帽子”。维克特劝赖茵哈特不要心存顾虑。

  后来当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找到赖茵哈特,她才到舅舅奥托·拉贝处取到日记,将日记复印两份,一份给了维克特,一份给了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牺牲者联合会。

  1996年12月12日,赖茵哈特访美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布了拉贝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日记,引起世界关注。

  中文版权谈了三天,8万美元成交

  拉贝日记被发现的消息传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社长、总编们马上掂量出日记的分量,敏锐地感觉出它的重大出版价值。社长吴源拍板:立即谋求版权——为了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拉贝日记》在中国、在南京首次出版。

  1997年1 月,该社精通德语的副总编蔡玉华拨通了柏林赖茵哈特夫人家的电话,得知《拉贝日记》的国际版权已被德意志出版机构公司抢先买下。出版社随即与该公司联系中文版权转让事宜。对方报价15 万美元(预付版税)。这个价位在国际版权贸易中是罕见的,甚至连江苏人民出版社熟知的一位德国版权代理商也认为“这简直是个天价”。南京方面提出5 万美元反报价。为此对方称:《拉贝日记》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珍贵文献,你们的报价显然是同该日记的价值不相称的。同时又邀江苏人民出版社派代表去德国进一步商谈。

  为一本书预付15万美元,对于一家以出版社科类图书为主的大陆出版社来讲,独立承担是有困难的。在出版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出版社不得不考虑图书的制作成本和经济上的回报。但江苏人民出版社不愿放弃已开始的努力。2 月里的一天,吴源将困难告诉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赵所生。赵也认为此事意义重大,不可因经费问题而搁浅。于是,两家出版社便决定发挥联合的优势,共同出版此书,对外谈判仍以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名义。这时,对于两位社长来讲,追求的已不再是一本书的经济效益,他们看重的是《拉贝日记》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出版该书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凭的是中国出版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心。

  3月31 日,以蔡玉华为组长的三人谈判小组飞往德国,直接与斯图加特的德意志出版机构公司谈判。从4月1 日至3 日,整整3天,谈得非常艰难。有时一天连续谈判10个小时。最终以8万美元成交,江苏人民出版社获得了拉贝于1937年9 月19日至1938 年2 月28日所记的全部日记,以及拉贝当年收集的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全部文献资料(包括百余幅照片)的全球中文版权和由此衍生的其他权利。

  拉贝的日记和文献资料为16 开,分为8 卷10 本,共2460页。日记是用打字机打成的,工整、清晰,间或有拉贝亲笔手书,所有照片均有详细文字说明。日记和资料均装订整齐完好,体现了拉贝典型的德国人严谨、认真的风格。

  精译精编,对历史负责

  版权到手后,出版社立即组织专门人员投入翻译和出版工作。总要求是:一要快,为争国际首版;二要树立精品意识,翻译、编校、装帧、印制等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精品图书的标准进行操作。翻译组由经过挑选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七名德语教师组成。责任编辑由蔡玉华等三人担任,其中两人精通德语,一人为文学博士。

  为确保该书质量,在翻译初稿完成后,出版社又组织有关译者、编辑和两名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专家,集中对全稿进行审阅和校订。

  在翻译和编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麻烦是如何将日记中大量的人名、地名和机构名称用中文恢复原貌。这些名称,少量是熟知的,大部分是生僻的。由于上世纪30年代没有汉语拼音方案,拉贝在用德文写中国人名和地名时,只是根据某个人的发音模拟拼成,这就给恢复原名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该书的译者和责任编辑往往为了一个名称,要查找十几种工具书或其它资料,有时还要核实30年代的档案资料和地图,直至找到准确无误的答案才罢休。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也曾使出版社的总编们颇费了一番脑筋。由于拉贝受时间和活动空间的局限,有些记述明显与已成定论的历史事实不符。怎么办?

  如果原封不动出版,就会在读者中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将个别字句删去,明显是不严肃的,反而会授人以柄。

  经过反复考虑,并报有关机构同意,出版社采取了慎重的处理方式:(1) 翻译出版以忠于原文为原则,不做任何删除和改动;(2) 采取注释的形式,正面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拉贝的局限,注释以当年日、伪、国民党政府有关历史档案的记载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反复调查确认的事实为依据,不空发议论。这一处理,既体现了出版社对历史的严肃态度,更表明了中国人道主义的力量。

  按照常规,一般图书出三校样后即可付印,为了精益求精,《拉贝日记》共出了6次校样,又在付印前组织专人进行了审读。该书的封面,则是从十几个设计稿中精选后确定的。《拉贝日记》的出版经过,对出版社来讲,也是一次成功地实施“精品战略”的实践。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中文版《拉贝日记》终于以其准确流畅的译文和精美的装帧印制质量面世了,并赶在德、日、美等国之前,成为该书在国际上的第一个版本。本书的责任编辑和有关专家确信,它也将是国际上最权威的一个版本。

  拉贝其人

  约翰·拉贝(John H . D. Robe) 1882 年出生在德国汉堡。1908年来到中国,他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将近30 年。1937 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时为西门子驻华总代表的拉贝,与十几位外国友人共同发起建立了南京安全区,他本人出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在南京大屠杀发生期间,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其住宅后院和办公室里,藏匿了3600多名中国人;同时,他还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职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南京人民疯狂施暴,保护了安全区大约25 万难民。拉贝因此而被当时的南京人称为“活菩萨”,今天的海内外舆论则将他形容为“中国的辛德勒”。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亲历人和目击者,他还以日记的形式,一天不间断地记下了日军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

  拉贝在1937年12月24 日(圣诞节) 的日记中写道:“过圣诞节目睹这些情景是不会有好心情的。但是我要亲眼目睹这些残暴行径,以便我将来能作为目击证人把这些说出来。对这种残酷的暴行(在城市占领10天内犯下的)是不能沉默的。”“我丝毫不后悔留下来,因为我的存在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1938 年2 月22 日,拉贝奉命离开南京,4 月返回德国。回国后,拉贝连续发表5 次演讲,揭露日军暴行,并起草了一份给希特勒的报告,陈述日军在南京的所做所为。

  拉贝的举动触怒了德国法西斯当局。几天后,他被秘密警察逮捕,日记和照片也被没收。后经西门子公司出面,拉贝被释放,日记也被归还,但法西斯当局勒令他必须保持沉默。

  西门子公司慑于当局的淫威,曾一度将拉贝遣往阿富汗,此后再也没有予以重用。1942年,拉贝默默地将自己1937年9 月至1938 年2 月的“战时日记”进行整理,连同其它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和照片一起装订成册。

  战争结束后,拉贝先是被苏联红军逮捕,后又被英国军政府解雇。所幸的是,他终因“在中国卓有成效的人道主义工作”被摘除了纳粹分子的“帽子”,但他从此也失去了生活来源,全家6 口人有时不得不靠野菜度日。

  1950年,拉贝在贫病交加中死于柏林。

  拉贝和辛德勒没法比?

  张小蝌 (武汉读者,自由职业者)

  我最初读《拉贝日记》是1998年的秋天,还是大一新生。

  日记的前面部分,1937年9月、10月、11月的,还能够正常看下去,尽管空袭、炸弹、死伤、毒气这些字眼也比比皆是。

  我还曾为一个细节会心而笑,拉贝等人为难民修了一个防空洞,他们规定,让孩子、妇女占据防空洞最安全的位置——防空洞的中央,让男人使用两边的座位。

  有一次,一个大腹便便的男人占据了好位子,拉贝激动地要他挪开,以致自己掉进了有水的洞里。这样令人微微一笑的细节,在12月南京大屠杀正式开始之后,再也见不到了,你只能哭泣,甚至连哭也哭不出来。烧杀虏掠,令人窒息。悲愤,沉重,抑郁,绝望。只有幼年时看电影《屠城血证》有过这样的震颤。

  拉贝是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正直质朴。在南京大屠杀开始时,有钱人都跑了,只有没有钱的人跑不了而留了下来,利用“南京安全区”保护了20多万人。看过书会觉得他其实并不复杂,他对希特勒在德国的行径并不了解,他加入纳粹党,据说是因为当时他在南京办了一所学校,要申请经费,要从德国请老师,这需要加入纳粹党。

  前几天看《时代周刊》采访陆川(《南京!南京!》的导演),他说拉贝和辛德勒没法比,过节时还吃火鸡,在屠杀开始之后两周还带着20箱中国文物颠簸。电影《拉贝日记》是德国人要在经济危机下重新在欧洲给自己树立形象,这是侵占中国人的公众记忆。

  我想说,我会买票看这两部关于南京的电影,并重看《拉贝日记》一书后再说话。

  (摘自美国《侨报》)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