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中国为气候峰会争突破 表现可圈可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亚洲周刊:中国为气候峰会争突破 表现可圈可点
2009年12月25日 15: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25日电 即将出刊的香港《亚洲周刊》2010年第1期刊文说,中国为气候峰会设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概念,邀印度、巴西和南非订出自己的减排目标,并获得“七十七国集团”的支持。作为主动制订客观标准的创建者,中国争取突破。国际社会本来就有极多不公平,但指责并没有用,最好方式是参与制定新标准,中国这次做对了。从这样角度看,奥巴马说是“空前突破”实有道理。

  文章摘编如下:

  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迁峰会业已闭幕。由于会议争执不已,最后各方以低度妥协的方式,由大会主席以“洽悉”(Take note)为名,算是通过了由美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所提出的《哥本哈根协议》;由于这项协议未获全体一致通过,因而并无约束力。在国际行为上,只能算“不是协议的协定”。

  一个有一百九十三国参加、长达十三天的会议,结局如此草草,难怪大会刚闭幕,全球即有批评之声。但就在骂声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却认为是“空前突破”。奥巴马讲这样的话,究竟是硬找台阶下呢?或是真有其道理?到底要如何解读这次气候峰会?

  首先必须指出的,乃是当今全球气候异变日厉;由于时日紧急,人们自然对这次会议产生救赎式的期待与幻想,希望这次会议一笔就签订协议,地球暖化和气候问题也从此改观。正因期望过高,当结果不如预期,遂难免产生失落的幻灭感,并因而爆发愤怒。这乃是各方一片骂声的原因,它可以被理解,但那种将问题看得太简单的思维方式却也不能不注意并加以反省。

  气候变迁及减排问题,本是极为复杂的难题。如果说这次峰会彻底失败,那么一九九七的《京都议定书》呢?《京都议定书》签订后,美国参院根本不予承认。二零零一年布什政府甚至拒绝签署,形同将协议撕毁。事后奥巴马决定自行减排,但也执行散漫,形同废弛。整个《京都议定书》就这样一拖十二年,那才是真正彻底的失败。《哥本哈根协定》就这点而论,其实已比《京都议定书》好了太多!

  其次,《京都议定书》乃是三十八个发达国家的游戏。当时这些国家在美国能源公司如安隆案主角安隆公司及华尔街衍生性商品专家策划之下,而有了“碳交易”和“碳权”这种似是而非怪物的出现。表面上这是对减碳的一种鼓励,减碳成功的可以将省下的“碳权”出售;但其实是替不减碳预留一道后门,变成“你来减碳,我来买”。这就等于不减碳没关系,可以用“碳交易”来弥补。《京都议定书》所产生的“碳交易”概念乃是一种道德风险。当国际义务都可变成信用商品,这种减碳的义务又怎么可能落实?

  有关气候异变的责任归属问题,以及减排义务分摊的问题,理论上乃是可以一直争论的课题,但若问题永远在这种意识形态层次争嚷,问题也永远无法落实到可以讨价还价及相互妥协的层次。

  我们绝不能低估了中国所做的巨大贡献,在过去一年多里,减排问题之争已多,中国深感一定要把问题落实化和具体化,于是在各大科研机构的动员下,设定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立场概念,以及将环境权与发展权揉合在一起的“人均GDP排放量”这个将问题客观化的核心概念,以及一个可以预留空间和“不受国际检查”的操作概念。

  正因为中国提出了新的客观化标准,中国遂能邀集印度、巴西和南非等三国订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并获得“七十七国集团”的支持。中国已不再是反对者,而是能主动参与制订客观标准的创建者,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国际社会本来就有极多不公平,但指责并没有用,最好的方式是参与制定新标准,中国这次做对了,也是主要国家最后关头不让气候峰会破局的关键。从这样的角度看,奥巴马说是“空前突破”其实是有道理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