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流浪者之歌
2009年12月29日 17:05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那种漂泊、孤独和无助感像海浪一样涌上来又退下去,留下浅浅的身影,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流向何处,余韵实在令人玩味。

  拉小提琴的没有不知道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的,不拉琴的,即使对他没印象,大概也听过他的《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

  这是一首以吉卜赛人情感、生活为背景的乐曲,短短不到10分钟,却回肠荡气,感伤的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

  它有一个躁动不安的开头,一个如泣如诉的中部和一个狂放自负的结尾,几乎所有小提琴家都毫不掩饰对它的偏爱,把它当作技巧的试金石,而作为听众,我们也往往抵御不了它的“诱惑”,情绪只能随它摆布,欲罢而不能。

  历来把此曲录成唱片的小提琴家多不胜数,各有各好,见仁见智,但晚年的海菲兹在演奏此曲时简直如有神助,那种漂泊、孤独和无助感像海浪一样涌上来又退下去,留下浅浅的身影,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流向何处,余韵实在令人玩味。

  我很好奇如果由萨拉萨蒂自己来演奏此曲,会是怎样一种情调?他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 ,对吉普赛民族的精神和本质会不会有不同的体会?

  在西班牙人眼里,萨拉萨蒂等同意大利的帕格尼尼,琴艺惊世骇俗,具有非凡的魔力。

  他出身贫寒,5岁随父亲学习小提琴,8岁开始到处表演,在一次偶然机会被召到宫廷演奏,获得女王欣赏,得到一笔奖学金去法国留学,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时名列前茅,获得小提琴、和声、视唱三个学科的头等奖,是该院有史以来学生学习成绩的最佳纪录。

  离开巴黎音乐学院后萨拉萨蒂开始长期的旅行演出,足迹遍及五大洲,直到l870年才回法国,这时他已经是闻名于世的小提琴家了。

  萨拉萨蒂的演奏风格与德国学派大师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完全不同,在演绎上出现很大分歧,乐坛上曾有过争议,但无可否认的,萨拉萨蒂技巧璀璨炫丽,无论多复杂的乐曲,他演来都轻松自若,毫无难色。正因如此,有许多技巧性的小提琴曲都是为他而作的,如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玛祖卡舞曲》等。

  此外,萨拉萨蒂本人也创作许多精彩的小提琴曲,除了脍炙人口的《流浪者之歌》,还有《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卡门主题幻想曲》《木屐舞》《安达鲁西亚浪漫曲》《哈巴涅拉》《夜莺之歌》等。

  著名小提琴家夏汉姆(Gil Shalam) 与妻子艾德蕾安东妮(Adele Anthony)为纪念萨拉萨蒂逝世100周年纪念而新出版的一张《萨拉萨蒂精选集》(Sarasate Virtuoso Violin Works),里头就收录以上名曲,让乐迷可以系统地欣赏到这位集作曲和演奏于一身的小提琴家的创作才华。这些曲子虽不像贝多芬这些大作曲家所作出来的交响曲、协奏曲那么恢弘,但轻盈飘逸,精美细致,有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

  大文豪萧伯纳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品味一向苛刻,他对萨拉萨蒂的评价是:“把评论远远抛在后头。”这不单指萨拉萨蒂的琴艺,也表示对萨氏作品的看重。

  就像《流浪者之歌》一样,萨氏作品均显露出独具一格、才情横溢的特点,尤其鲜明地表现出西班牙民族浓烈浪漫的挚情,短小精悍,乃小提琴曲库中价值连城的瑰宝。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胡文雁)

相关新闻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