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中队飞行纪事 台空军史上最神秘一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黑猫中队飞行纪事 台空军史上最神秘一页
2010年02月24日 18:01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书名:《黑猫中队:七万呎飞行纪事

  作者:沈丽文

  出版社:大块文化

  出版日期:2010/1/26

  内容介绍:

  一九六○年代,全世界笼照在美、苏冷战气氛中,国民党集团退居台湾不过十年的光景,但在这个大时代的小岛中,却有一小群人,驾着高空侦察机,执行不可思议的任务。

  U-2侦察机,号称全世界最难飞的飞机之一,轻薄展翅犹如翼手龙,翱翔于七万呎(英尺)内太空高空——一般客机飞行高度大约三、四万呎,而战斗机亦只能到达四万呎!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有不到一千人飞过U-2。除了原制造地——美国之外,只有台湾和英国的飞行员接受过U-2飞行训练,而英国飞行员从未真正实际执行任务。

  黑猫中队,是U-2在台湾的家,为了保密,对外一直称作“三十五中队”。从1961到1974的十三年间,共有28名台湾飞行员加入黑猫中队,其中10人殉职、2人在中国大陆遭击落被俘。

  本书作者沈丽文是“黑猫中队”其中一员的女儿,她说︰“我从来没有将我二、三岁那时父亲的工作,和这个充满神秘的飞机联想在一起。他不是喜欢炫耀的人,否则,我早就会听说他们的种种故事了。一直到1989年,在中国大陆被俘的叶常棣和张立义返回台湾,我才从许多报道中发现,当年那些邻居叔叔伯伯,原来都是U-2飞行员。由于历史使然,可能是台湾空军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批。”

  “几度想作罢,但回过头再看看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除了被深深吸引之外,也觉得是亏欠他们的,除了亏欠他们向我说故事时所花的时间以及对这本书的期待,更觉得是整个时代亏欠了他们的──欠他们一笔在历史上的记录。”

  “开始进行采访,是母亲过世后不多久。在各处找老黑猫队友聊聊并收集资料的同时,父亲和我也找到了另一个生命的出口。”

  新书内容抢先看:

  .沙漠中的基地

  美方代表在台湾忙着筹划,三十五岁的杨世驹,却远在美国南方沙漠中,一头雾水。

  来到洛佛林(Laughlin)基地,是段漫长的旅程。经过颠簸的长途飞行不说,刚抵达加州沙加缅度市(Sacramento),立刻改搭巴士前往旧金山转机,飞向德州的圣安东尼奥市(St. Antonio)。下了飞机,在沙漠的燠热中,还来不及欣赏这座饶富西班牙风情的古城,就又挤进车里再晃荡两个多小时,直奔德州西南角的墨西哥边境。只见景色愈来愈荒凉,触目尽是干涸的漠土。

  长途奔波也就罢了,只是心中疑团难解。在一九五九年这年春天被派到美国受训前,已先经过一连串的测试,从多次体检、面谈、一直到测谎试验,不知从多少飞行员当中筛选出十二人,再一起送到冲绳岛接受低压舱的高空测试。

  被关在桶状的压力舱中,控制台将舱内空气慢慢抽出,使氧气愈来愈稀薄、气压也愈来愈低,最后维持在四万呎高度的压力状态,然后观察他们的承受状况。

  总觉得有点像实验室里的白老鼠,他心里嘀咕着。

  在压力舱测试之后,又淘汰了一半的人。这次一起赴美的六人当中,杨世驹、陈怀和华锡钧都是六大队RF-84F侦察机的老战友,郗耀华和王太佑来自一大队,还有另一位十一大队的飞行员。(注:这位飞行员后来并未完训。)

  什么样的任务,需要经过这么严格的挑选?不管怎么说,总不会是挑航天员吧?但那又何必做什么低压舱测验?当初空军总部派人到队上挑选飞行员时,也是语焉不详。原本以为只要来到洛佛林空军基地,就可以揭晓谜团,哪知道基地到处神秘兮兮的,抵达之后也不准和家人连络,过了整整一个月,才被允许写信回家报平安。

  初来乍到,六人被蒙在鼓里,却也不便打探,只是心中纳闷:不是说来这儿受训的吗?怎么连架飞机都没摸到边。几个月下来,不是学英文、就是上一些有关当地飞行航管程序和天文航行技术的课程。

  中间闲来无事,竟然又来一次彻底的体检。虽然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大家也只能自我解嘲地说,不管此行目的如何,经过这么多次仔细的体检都还没被淘汰,起码能证明自己体格是优等中的优等吧。

  .压力衣

  又一日,忽然带他们离开德州,虽然不知道去哪儿,总比每天看着黄土沙漠好。飞机一路朝向东北,经过草原、城镇,看到山脉、河川,竟来到大西洋岸。好久没进城了,美国公路笔直,现代化的设施令人眼前一亮,新英格兰区有山有水兼具艺文气氛,和粗犷的南方截然不同。

  到了麻萨诸塞州,却没进入繁华的波士顿,车子径自开往城郊的伍斯特(Worcester)区,不一会儿,来到一间工厂。进了戴维克拉克(David Clark)公司,迎面一排女工正俯身缝纫机前忙着车衣服,手上拿的……那不是女人的束腹吗?

  虽说至今没有一件事情摸得透,这也可真让人看傻了眼,尤其,竟有人招呼他们到后面量身……

  就算是巴黎那间专门制作高级男仕衬衫、以手工精细闻名的夏维(Charvet)服装店,恐怕也不会对顾客做如此精确的测量吧。从头型开始,头围、颈椎长宽、肩膀、上臂到肘、肘到手腕、甚至每根手指的关节长度都要一一度量。这一量,就是三天!

  来美国这一趟,稀奇古怪的事着实不少,若不是走这一遭,何尝听说过什么压力衣?待试穿时,才晓得如此大费周章,原来就是为了缝制这套服装。

  尼龙质料的连身衣里,身上不说,从肩膀到手腕以及整个腹部,都装有橡皮软管;在手肘和膝盖等关节部位,更是加倍绑紧。还有个鱼缸似的头盔,用钢环卡在连身衣上,再加上厚重的大手套、厚重的皮靴,恨不得多长两只手臂才好穿脱,所幸一旁都有人耐心协助。

  在平地环境下,还看不出这套连身服的特别之处,唯有在高空方有它用武之地,于是一行人又被关进低压舱做试验。这回,将低压舱内的空气抽出到相当于八万呎的高空状态,以确保这身装备合身而有效。

  通常,随着高度增加,空气愈来愈稀薄,大气压力也随之递减。人体若是曝露在六万呎以上的高空,体内血液将急速膨胀,导致血管爆裂,无人能幸存,因此机舱内需要适度增压。

  而假使引擎熄火或其它问题导致机舱失压时,压力衣就是飞行员唯一的护身符了。一旦机舱失压,衣内的橡皮软管就会自动充气,紧绷在身上,以维持体内压力,头盔中也将继续供应氧气。因为重点在保护腹部和手脚,所以称为“部份压力衣”(partial pressure suit)。

  每位飞行员都有个人专用的压力衣,衣领上写着个人编号,完全量身打造,不容一丝马虎。只要有一处不合适、甚或一点点微细的裂缝,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制作头盔更是大意不得,先用石膏按照个人头骨形状制成模子,再根据模型以玻璃纤维来制作,戴起来必须完全和头部密合,即使稍微有点紧,在平地还不觉得,但在高空飞行数小时后,却可能造成严重头痛。

  然而,无论多么仔细地量身打造,穿着压力衣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每个人在做完低压舱测试、脱下压力衣后,都会不自由主倒抽口冷气,只见身上东一道西一道瘀血交错,不知情的,会以为他们在新英格兰受了什么酷刑呢。这些瘀痕,都是压力衣内的橡皮软管加压勒出来的。

  需要动用压力衣,必定是要到那样的高度,但从来没听过哪架飞机能飞到那么高啊!大家满腹狐疑,却也知道答案即将揭晓。果然,返回洛佛林空军基地后,终于了解,他们前来,原来是为了神秘的“蛟龙夫人”。

  原本驻守在洛佛林空军基地的,是美国四○八○战略空军气象侦察联队。一九五七年在这处隐密的角落悄悄成立了四○二八中队,是当时美国空军唯一的U-2单位。任务之艰险,被高挂在墙上的中队标志一语道破──“Towards Unknown(朝向未知)”。

  但杨世驹等人此时还并未真正了解,他们将飞向什么样的未知之境。

  (摘编自台湾《联合报》网站)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