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探讨香港精神着眼于吸纳新元素——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星岛日报:探讨香港精神着眼于吸纳新元素
2010年03月29日 18: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29日电 加拿大《星岛日报》日前刊出社论说,不同时代的香港精神,都有本身的优点和缺点,探讨香港精神,不在于否定现状,而在于去芜存菁,吸纳新元素,令香港焕发出新的姿采。

  文章摘编如下:

  香港电影《岁月神偷》讲香港的艰苦年代,导演在柏林影展得奖后,谈到香港精神。近日,香港又有一班工商界第二代发起选举“香港精神大使”的活动,一时间,社会对香港人精神面貌,显得相当关注。

  什么是香港精神呢?答案人言人殊,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内涵。

  在黑白粤语片的年代,代表人物或许是华南影帝吴楚帆饰演的基层市民,和他口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金句。那个时候的香港,主要是由大陆难民组成新移民社会,除了少数上海资本家,劳苦市民是大多数。他们在山边搭建寮屋,社会没有保障制度,打工仔手停口停,要度过难关,就要靠互相照应、义气当头的小区关系,这种人际网络发挥了守望相助的功能,担当了推动社会团结向前的特色。

  经历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赤贫生活,踏入七十年代,香港精神会是什么呢?有人会认为,这是处境剧《狮子山下》的一代,这一代的香港人胼手胝足,为前途挣扎向上。当时社会有了最基本的福利,住在徙置区的星罗市民,父母一辈多靠劳力赚钱,下一代有机会接受免费教育,开始有了知识,产生了向上流动的能力,是个自强不息的年代。在现今四五十岁市民的回忆中,这是奋发向上、处处机会的黄金岁月。

  踏入八十年代,香港经济有了基础,同时亦进入了变幻难测的年代。八十年代最经典的场面,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北京对着电视镜头摔了一跤的画面。面对回归的惊惶失措,股楼大跌,大量对前途没有信心的港人移民外国;但同时中国内地开放改革,引发香港经济急促发展,更有大量抱着创业雄心的厂家北上投资,令整个八十年代成为迁移不定、同时充满机遇的日子。事后回望,香港仍然是个福地,香港精神是“谁有信心谁就赢”。

  今日的香港精神是什么呢?所谓当局者迷,要把眼前香港的精神面貌做出归纳总结并不容易。和过去以至世界其它地方相比,有人认为现在是富裕的年代,如果说以前香港是着重创富的精神,现在应该是多了对财富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关注。

  在寮屋、徙置区夜不闭户的年代,香港精神是守望相助;在今日公私营屋苑成为主流居住模式,每家每户都有大门铁闸,楼下大堂有电闸对讲机的居住环境,香港精神已变成注重个人权益的维护和保障。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官员高高在上,香港社会过的是充满人治、贪污猖獗、四大华探长雄霸黑白两道的日子;今时今日,香港社会已蜕变成讲求法治、廉政,追求公平、公开、公正。

  港人为什么会关注起社会的精神面貌呢?部分原因是香港面临变革,大家意识到随着制度的改变,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故此期望找寻值得保留和珍惜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香港目前虽然非常富裕,但面临邻近地区的竞争,大家担心新一代无法应付日益严峻的挑战,期望可以升华过往奋起的经验,巩固香港赖以成功的斗志。因此,在电影《岁月神偷》里宣扬的逆境自强精神,成为香港近日的社会话题。

  一个地方的精神面貌,都是随着人民生活变化的有机体。香港是瞬息万变的社会,人们的想法难免因时而动,与时并进,有时还需要探讨和辩论。譬如对孩子的体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视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今日则不容许,但亦有人坚持认为应适当保留体罚。至于不同时代的香港精神,都有本身的优点和缺点,探讨香港精神,不在于否定现状,而在于去芜存菁,吸纳新元素,令香港焕发出新的姿采。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