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精英已成为创新中国的“世界力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海外华人精英已成为创新中国的“世界力量”

2010年08月05日 09:3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26日,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在广州开幕。图为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开幕式上致辞。中新社发 苏丹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身居海外,是所在国的教授、学者或者是商界精英。回到中国,他们为祖(籍)国的发展献言献策,成为一支创新中国的世界力量。

  7月26日至28日,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名海外华侨华人代表与国内16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齐聚羊城,参加“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围绕“创新中国·和谐发展”的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

  “让乡亲喝上干净的水”

  共放鸣虽然坐在第四排,但发言似乎并不按座次。此次论坛有五个议题:创新中国与低碳发展、创新中国与发展制造业关键技术、创新中国与生物医药业发展、金融创新与促进经济方式转变、创新中国与产学研合作。

  由于专业原因,共放鸣被分在低碳论坛。他是日本北海道华侨华人联合会的副会长,现在从事的是与环保有关的科研活动。前面几位专家分别讲了绿色建筑、浮海风力发电等内容,离散场就剩几分钟。

  “谁有建议就可以直接上台来讲。”主持人话音未落,共放鸣冲上前台,服务人员想给他调试音响,他挥了挥手:“不用,我没有时间了。”

  “这是刚从外面灌的。”他展示了“自带”一瓶浑浊的水,然后拿了一袋小粉末,放了一些进去,摇晃了10秒,浑浊的液体顿时澄清,里面的杂质变成了絮装物沉淀,在场的专家啧啧称奇。可这并不是共放鸣的得意之处,当着大家的面,他将上层的清水一饮而尽。

  “这就是我发明的污水净化剂。”共放鸣称,这种试剂可将生活污水处理成饮用水。“如果大规模应用,处理一吨水的成本大约在两毛钱。我发明的机器,宽2米,高2米,长3.5米,一小时处理120吨污水。”他说:“重污染的水,如果经过前期处理,也能用这种净化剂处理,能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据他介绍,此项技术已在日本、韩国使用,现在也正和印尼等国商谈。“农村的安全饮水在中国是个问题,我现在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如果可能,我想应用在河南老家,让父老乡亲喝上干净的水。”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国侨办主任李海峰在致辞中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与会专家结合对所在国教育体制的观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丘成桐,这位祖籍广东的科学家回到祖国感慨万千。“32年前,当我回到祖国时,抚摸着机场黄土地,我就有了复兴中华民族的理想。”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想起当初,仍唏嘘不已。复兴中华民族靠什么,是人才,但丘老直言:“改革开放30年来,培养人才的方法可谓有得有失。”

  他说,中西竞争的对手是欧美的科技大国,必须有领导创新的人才,在欧美国家,名师培养本科生是惯例,而国内则轻本科重研究生,这是中国教育的偏差。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路子,一是选送优秀本科生到欧美名校学习,并通过良好机制让他们认为回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一个就是国内院校聘请海外名师来华授课。”丘成桐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对中国的人才培养信心满满:“我相信在短期内,中国的科学创新会突飞猛进。我本人愿意带领一批年轻的学者为中国科技创新继续努力。”

  耶鲁大学教授马佐平是世界著名的微纳电子科学家,200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为当年获选的77人中唯一的华裔院士。

  此番应邀首次参加世界华人论坛,马佐平建议,中国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而在这项战略中,人才极其重要。

  如何留住这些人才,“关键是要给予这些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和足够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还要在房产、孩子的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

  回国创业的机遇

  与会代表大多数为新能源、生物医药、金融、食品工程、信息通讯等领域的学术权威和学科带头人。在各个分论坛,大家竞相发言。

  在金融创新与促进经济方式转变分论坛,来自澳大利亚华人金融专家协会理事会长郭生祥说,应鼓励中国建立高效运行的金融中心。

  “为什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怪现象?”来自美国一家基金投资公司总裁宋子炎分析,这是因为中国在大宗商品上没有定价权,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就应成立衍生品交易所。

  在其他分论坛现场,诸如此类的点子、想法层出不穷。

  据介绍,“世界华人论坛”自2000年起,已经举办过五届,已有1000多位海外知名华侨华人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国内各界精英来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他们活跃在现代科技的最前沿,所从事的研究几乎涵盖当今世界所有的高新科技领域,是中华民族人才资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主体。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完善引智工作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李海峰指出,“应该说,华侨华人回中国创业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杨子岩)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