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遭遇“中国制造”式困境 被廉价限制软式潜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中餐遭遇“中国制造”式困境 被廉价限制软式潜能

2010年08月16日 10:02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是报纸专栏上的一些或甜蜜或尖刻的言辞,还是一块风味极佳的脆皮鸡更能让人臣服呢?”一位意大利学者说,更愿意把钱花在美食上的中国人,应该知道答案,“因为一个能提供如此美食的国家,是不会差劲的”。中国美食让很多西方人心驰神往,中餐和法国餐曾被认为是“世界餐饮史上的两朵奇葩”,据说世界最早的餐馆就出现在中国汉代,而在19世纪前,中国还是“世界餐桌的中心”。如今,当法国、日本、韩国雄心勃勃打造美食软实力时,中餐大多是靠华人经营的小餐馆而步步推进的,以至于不少外国人对中餐馆的印象就是廉价和嘈杂。有西方媒体甚至嘲讽“中餐进军国际几乎全线崩溃”。一位中国学者表示,某种程度上,中餐馆跟廉价的“中国制造”处境相同,或许只有靠国家力量的推动,才能让“中国嗅到来自灶台的软实力香味”。

  中国曾是“世界餐桌中心”

  意大利学者弗朗西斯科·西希不久前在“亚洲时报在线”上撰文说,虽然音乐、影视、体育竞赛是许多国家试图营造的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但比起通向灵魂深处、直达人体肠胃的古老而又坚实的渠道———食物,所有这些都不值一提,而对于中国来说,“没有什么比中餐更有中国特色了”。

  提起中餐,很多外国人都会像这位意大利学者一样,充满神往。日本著名小说家谷崎润一郎早在1919年就于《大阪朝日新闻》上发表过题为“中国料理”的随笔,表示“我从小就一直喜爱中国菜。”如今,日本政界高层也很钟情“中华料理”。不久前,《环球时报》记者与日本前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纮一相聚,他说自己非常喜欢吃中餐,还邀请记者等人到一家名为“猪八戒”的上海餐馆吃了一顿。英国前首相布朗也是伦敦一家粤菜馆的老主顾。餐馆老板王先生说,15年前,布朗刚来时还只是一个光棍汉,后来常带女友莎拉来此约会,现在,夫妇俩每次来时还总带上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用起筷子来也是得心应手。前伦敦市长利文斯通每逢接到中国记者的采访申请时,也总不忘提一句:要不要把采访的地点选在唐人街餐馆?

  年过六旬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沃尔特虽然没去过中国,但非常喜欢在纽卡斯尔的“中国城”转一转,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只有坐在中国城里,看着迎来送往的华人,听着街上传来的中国音乐,用筷子夹着盘中美食,才算是真正享受了中华美食”。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英国,中餐首次超过了一直一统天下的印度菜,成为英国食客的新宠。

  曾在美国多年的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餐和大熊猫一样,被外国人视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它体现了中国软实力中的文化感染力,“如今,中餐是美国很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和大众化的一种享受,很多美国人也会用筷子。”《印度教徒报》则羡慕地说:“中餐向来是中国最成功的文化输出品。”文章甚至认为,以好莱坞、米老鼠以及英语为代表的美国软实力霸主地位,正受到中国的挑战。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