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中式教育”激撞美式文化:“虎妈”们的育儿困境

2011年01月29日 11:27 来源:上海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1月,《华尔街日报》刊登了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蔡美儿的新著《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内容摘要《中国母亲何以更优越》(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随即新书出版,热销至今。

  中国父母可以命令孩子功课全部拿A、孩子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女儿每天练琴6小时等“弹眼落睛”的观点,让蔡美儿的文章和新书在美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引起热烈讨论,“虎妈”甚至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蔡美儿说的究竟是不是“中国式管教”?其观点在美国华人中有没有代表性?撇开《虎妈的战歌》的光环或偏见,让我们走近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妈妈,听听他们真实的育儿困境。

  爱攀比的妈妈

  在美国的华裔妈妈爱攀比,尤其是那些自诩为进入所谓“中产阶级”阶层的华裔妈妈,更爱攀比。

  很多华裔妈妈,为了子女教育,挤破头都要搬到纽约市东部的郊区——长岛居住。因为,住在那里的,多数是白人中产阶级,他们认为自己也属于这个阶级。

  住在郊区的华裔妈妈见面的一个共同话题,常常是如何安排小孩的业余生活。住在长岛南边一个小镇的何太太就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无论是教会的聚会还是朋友的聚会,她都会被一些妈妈主动讨论的话题弄得哭笑不得。中国妈妈们的一个共同话题,三句离不开孩子。

  来自中国台湾的何太太居住在长岛南边的一个小镇,小镇的居民主要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感觉不到住在其他镇的华裔家长的那种压力。

  何太太的女儿看了蔡美儿的故事,觉得非常困惑。何太太的女儿平常不在穿着上过度追求。对于自己的学习,也不刻意求第一,是个很快乐、心理健康的女孩。最近,她的学校要选人参加长岛音乐表演,把她选上了。“要知道,这种音乐表演的机会,在华裔集中的学区,可是打破头都争不到的。”何太太说。

  中式教育=补习+拉琴?

  在美国,“中式教育”的代名词是“补习”和“拉琴”。

  华人集中的城市华裔学生学习的一大特点是补习。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最高期待,是子女进入纽约的“三大特殊高中”,为以后进入常春藤大学铺路。为了进入三大高中,不惜强化恶补。

  美国《洛杉矶时报》2011年1月13日发表评论说,中国学生是只懂考试的“工蜂”。孩子为成为“考试专家”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丧失了与朋友玩耍的时间,也不会参加志愿者工作,更不用说参加体育活动和课外俱乐部。周末就是他们在补习班补课的“大好时间”。

  留学美国、学业有成并育有一个独生女的华裔妈妈星辰,对女儿上不上补习班这件事情总是感到困惑:“我看到太多的中国学生可以很好地解题,甚至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但是缺乏想象力,也缺乏勇气。我自己也不例外啊。智商是一回事,情商是另外一回事。也许,西方教育注重的是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而中国式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孩子将来的出人头地。我现在清晰地记得父亲的期望,要我搞尖端技术。也许,父亲希望我能为祖国研制核武器。”

  而来自上海郊区的钢琴师袁先生和来自香港的小提琴师袁太太则是另一类华裔父母。他们把教孩子学琴当成了第一要务;逢人就夸孩子多么聪明,在学校又拿了多少第一,小提琴又拿到什么比赛冠军。孩子的成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孩子的成就,成了他们生活的目标。

参与互动(0)
【编辑:刘郁菁】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