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大马中国商人繁衍子孙200余人 华人习俗传5代(图)

2011年02月09日 14: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云爱玲(左3)和子女巴沙哈(左)、娃南登(左4起)和仄基一起向大家拜年。(马来西亚《光明日报》)
    云汉宝(右起)、云爱玲和云青玲都是华原混血儿,他们依稀记得以前如何和父亲庆祝华人新年。(马来西亚《光明日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2月9日电 据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报道,200多年前,一名独自到马来半岛森林区采锡矿谋生的中国商人,在与原住民女子通婚后,自此在霹州务边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如今,子孙已繁衍至第五代,人数占全村人的一半,约200多人。

  从第二代起,这些华裔原住民混血儿便依据第一代祖先流传下来的华裔传统习俗生活,每逢新年除夕,他们必定齐煮一顿团圆饭应节,而饭桌上也总少不了白切鸡、烧肉及叉烧这3道必备“年菜”,一家大小齐举筷子吃团圆饭庆新年。

  《光明日报》去年曾报导霹州曾吉容依侬原住民村庄(Kampung OrangAsli Erong)约80%的“华原”混血村民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庆祝华人新年的传统习俗,没想到距离务边市镇约一小时车程的务边乌鲁遮仑洞(KampungUlu Geruntom)的施迈族原住民村庄里的华裔原住民也保留了祖先过新年的习俗。

  不同的是,前者每逢除夕必订购一头烧猪到祠堂上香和烧冥钱祭祖,同时也要遵守新年禁忌,而后者则只是在除夕吃团圆饭。

  半数居民拥华裔血统

  乌鲁遮仑洞施迈族的华裔原住民姓“Yoon”,按照发音,应是姓“云”,他们只会以罗马字拼出自己的中文名字,却不懂得如何书写及发音。

  村内约有超过400名居民,其中半数居民拥有华裔血统,当中辈份最高要属第三代的3兄妹,分别是排行第五的云汉宝(82岁)、排行第七的云爱玲(80岁)和排行最小的云青玲(七十多岁),其它则是第四代和第五代人,他们都已信奉基督教。从第三代开始,这些华裔原住民的长相及肤色便与原住民无异。(名字皆译音)谈到过新年,云汉宝以马来话告诉《光明日报》,他记得,华人农历新年是他们一家人最注重的佳节,每逢过年,祖父和父亲都会买白切鸡、烧肉和叉烧给一家大小享用。

  “以前的新年除夕,我们都会跟着父亲,带着锄头、白切鸡、新年菜肴和水果到祖父坟墓扫墓与祭祖,然后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庆祝,吃完饭后,父亲还会派红包给我们。”

  “父亲告诉我们,新年祭祖是对先人的尊敬。”

  不曾穿红衣过年

  云汉宝也说,父亲每年新年都会买一套新衣服送给子女,但在他的印象中,父亲不曾让他们穿红衣过年。

  他提到,随着父亲与兄长阿明去世后,他因年事已高,每年只是简单地庆祝新年,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便算过节。

  “有时新年我会煮白切鸡,我还把用来煮鸡的汤水煲成鸡汤,这是父亲教我做鸡汤的方法。”

  祖先自制“捞生”讨彩头

  云家第四代人娃南登透露,她记得以前祖父会在新年时亲自做“捞生”,然后叫孙子们一起拿着筷子,把捞生的材料捞得高高的,以取个好彩头,过后祖父还要他们每人拿着一个杯子,然后大叫“饮胜”。

  只在新年煮中国菜

  娃南登说,她与其它兄弟姐妹继承了祖父烹煮中国菜肴的厨艺,但他们只在华人新年期间才会煮中国菜,平时他们则煮原住民式或马来式的菜肴。

  “华人和原住民的烹煮菜肴方式有天渊之别,原住民的菜肴多数是烧烤,很少加入调味料,华人的烹煮菜肴方式则有煎、炒、蒸和焖,还很会运用酱油、蒜头油、胡椒等调味料。”

  云家的后裔约有200多人,分布全马各地,可是每年回返家乡庆祝新年的后裔却寥寥数十人,今年更是不超过10人,只有云爱玲一家人回乡吃团圆饭庆祝。至于云汉宝和云青玲的子女则在外地没有回家。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