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新加坡华人移民异乡生活压力大 需走出心理困境

2011年05月11日 09: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加坡华人移民异乡生活压力大需走出心理困境
    “只有你来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来适应你。想要很快融入新的社会,就要积极与人沟通,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杨依群
    “看看在国内的老同学,事业都发展得相当不错。而我们来到新加坡,必须从比较小的职位做起。如果内心无法对这一事实释怀,很可能就会很苦闷。”——夏蝉歌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5月11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移民来到一个新的国度,都会经历一个调适阶段。根据中国多家媒体和研究机构就近年来的移民动机所做的调查结果:更高质量的生活,更好的事业发展,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中国人移民的三大原因。该报《新汇点》栏目过去一年多访问的不同背景的本地新移民,不少也谈到类似期望。

  危机中最需要别人的倾听

  44岁的杨依群来新已经八年了。现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她,谈起当年抵新时的经历,双眼不由得有些湿润。在那段丈夫出门工作,自己“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的日子里,杨依群一度“闷到下楼和菲佣聊天”。

  为了和早她一年多来新工作的丈夫团聚,杨依群放弃了在中国已经小有成绩的事业,来到本地“从零开始”。杨依群的经历——从一名职业女性变为家庭主妇,而且是在远离家人和朋友的新环境里,可说是本地移民群体中的一种典型。而不同的是,有些人走过了那段经历,日子越过越好,而有一些家庭却没有那么幸运。上月15日发生的母女坠楼不幸事件,就让本地新移民社群不胜唏嘘。

  援人协会(Samaritans of Singapore)执行董事黄丽娟指出:“大多数自杀悲剧的起因都不是单一的,往往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系列心理压力所造成。企图自杀的人通常并不想死,而是结束他们所在经历的痛苦,或是发出一种求救的‘讯号’。有时,一个在危机中的人最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认真倾听自己的人。”

  新移民来到一个新的国度,都会经历一个调适阶段。黄丽娟指出,尽管协会并没有针对新移民的记录,一些所接到的电话确实是和移居有关。她说:“对于一些人来说,移居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可以是相当巨大的。一些人打来电话说,他们没有贴心的朋友或家人可以倾听他们的痛苦,没有办法融入新环境。”

  这里所说的心理压力包含很多诱因,而有严重心理压力的人以拥有高学历的中年移民者居多。不少背景优越的新移民都表示曾经有过心理落差,现实与期望相差甚远。那么,这个“期望”又是指什么呢?

  根据中国多家媒体和研究机构就近年来的移民动机所做的调查结果:更高质量的生活,更好的事业发展,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中国人移民的三大原因。《新汇点》过去一年多访问的不同背景的本地新移民,不少也谈到类似期望。

  然而,移民后随之即来的种种经历,却未必如之前所料:一方面,因为原本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在本地不受认可,很多移民不得不从较低的起点开始,甚至转换轨道;另一方面,新移民本能地会以留在中国发展的前同事、老同学作为参照,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腾飞为后者带来史无前例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似乎让当年毅然离开中国移居他处的人们有种被瞬间赶超的感觉。

  架起心灵防护堤

  跳楼悲剧发生两周后,一场以“新移民如何建立社会支持”为题,由随笔南洋网、三江会馆、上海大学校友会联办的座谈会,在三江会馆举行。30多名与会者从个人经历出发,在分享作为新移民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试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本地新移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为心灵架起坚实的防护堤,以免悲剧的发生。

  杨依群本身,也是在来新后放弃了原本在中国从事了15年之久的房地产相关工作,转而当华文教师。她说:“只有你来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来适应你。想要很快融入新的社会,就要积极与人沟通,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1996年移居本地的夏蝉歌(笔名)在谈到改换环境对中年移民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时,也不无感慨:“看看在国内的老同学,事业都发展得相当不错,早就做到系主任等等。而我们来到新加坡,必须从比较小的职位做起。如果内心无法对这一事实释怀,很可能就会很苦闷。”

  近20年前移居新加坡的黄烨(41岁)也认为:“一个人的移民经历如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是哪个年代的移民,移民的时候多少岁,处于社会中的哪一‘阶层’。我是20多岁时来到新加坡,当时心态很轻松,也容易接受新事物。相比之下,中年移民可能面临更多的调适问题。”

  相比年轻时负笈本地的留学型移民,不少中年时移居的人,因为学历和家庭考量等种种原因,无论在事业的选择余地还是竞争力都比前者较小,也因此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无形的压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