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华人移民20年的“南洋情”:把新加坡当家园建设

2011年08月31日 10: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华人移民20年的“南洋情”:把新加坡当家园建设
张善勇(左起)、邱迪文、王幼谊,他们都是晚宴组委会成员。
    张善勇特别为晚宴题写“南洋情”三个字,并邀请当晚出席者在这幅字上签名留念。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8月31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8月8日新加坡国庆前夕,一批原籍中国的移民家庭,自发举办庆祝晚宴,他们不是同乡,也不是大学校友,唯一共同点是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来新加坡,在本地已定居20年左右。

  这场庆祝20周年的晚宴,有22个家庭近50人出席,他们以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授家庭为主,也包括一些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家庭。

  这是一批响当当的学界精英。他们全部是毕业自欧美、日本或澳大利亚著名大学的博士或博士后,一些家庭还是夫妻双博士。他们都来自中国,20年前分别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新加坡,从此安顿下来,一晃就是20年。

  如今他们已硕果累累、儿女成才。在新加坡国庆日前夕,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为定居新加坡20周年举办一场别开生面、别具意义的庆祝晚宴。

  负责预定宴会场地的李响博士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简称新科研或A*STAR)工作,她说:“原本报名的有24个家庭,有两家因为在国外飞机延误等原因,来不及参加今天的晚宴,其中包括组委会成员之一、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吕力教授。”

  参与者每人需付费100元,晚宴在裕廊西战备军人协会内的一家酒楼举行。李响的先生齐国均博士同在新科研工作,他专门为晚宴制作了一个短片,回顾这20年来大家在新加坡工作、生活以及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为此齐国均博士早早向所有家庭收集了老照片,并花时间整理、编辑、配乐。当晚短片播出后,令很多出席者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10周年时也办庆祝聚会

  为了办好这次活动,他们成立了组委会,成员分别来自南大、国大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晚宴的主要召集人是南大的王幼谊教授、张善勇教授及国大的吕力教授,组委会的另一名成员是王幼谊教授的太太邱迪文。

  组委会主席张善勇教授说:“10年前,我们这里的好些家庭曾一起办过10周年庆祝晚宴,当时给出席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大家约定,10年后一定要再举办20周年庆祝晚宴。弹指一挥间,很快10年就过去了。今年3月,我突然想起20周年就快到了,于是找大家合计,决定开始张罗这次聚会。

  “之所以定在8月份的第一个周末,有几个原因:一是正好配合国庆日;二是大学刚开学,这个时候人比较齐;三是我们这批人多数都是1991年8月份来的,正好是20周年。只有几家稍早一些,或者稍微晚一些。”

  张善勇所说的“这批人”都来自中国,有趣的是,他们不是以同乡或校友等传统形式来凝聚的。张教授说:“我们的关系就是朋友或同事,唯一共同点是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来新加坡,在本地已定居20年左右。而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聚在一起庆祝的原因。”

  为此,张善勇特别为晚宴题写“南洋情”三个字,并邀请当晚出席者在这幅字上签名留念。他说,这三个字紧扣这次晚宴的主题,相信可以代表大家的心声。加上大家的签名,这将是一幅集体创作的纪念品。此外,组委会还准备将当晚的照片和已经收集到的各个家庭的老照片,汇总制作成相册传给大家作为留念。

  20年前裕廊西很荒凉

  张善勇说:“当初我们这批人相互之间并不认识。来新加坡之后,因为住在临近的几座组屋,大家才开始慢慢熟悉起来。”

  20年前,国大和南大向政府租下位于裕廊西的三座组屋,作为来自海外学者家庭的宿舍。就这样,张善勇和当时同期来新加坡,分别在国大或南大工作的学者们,都成了邻居。

  那时,他们的子女都还小。张善勇的女儿当年读小二,儿子才三个月大。他说,他们很多人是因为带孩子在楼下玩,父母之间才认识并熟悉起来。后来这些家庭越来越亲近,离开宿舍后也经常走动、联络,逢年过节还常在一起搞聚会。

  谈起这20年来的感受,张善勇感慨“变化太大了”。他举例说:“当初刚来的时候,裕廊西这一带还非常荒凉,建筑物很少,居民也很少,平时感觉冷冷清清的,可你看现在多么热闹!”

  小女孩成同事 儿子成校友

  不仅如此,每个家庭的变化也非常大。最显著的是孩子们大都已长大成人,有的已完成学业开始自立。比如张善勇的女儿张京晶,已在南大完成学士和硕士学位,目前她获得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奖学金,正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凑巧的是,她目前的上司,就是前面提到的齐国均博士。

  那天在晚宴上,齐国均也非常感慨地谈及此事:“当时京晶才这么高,一直是喊我齐叔叔的,可一转眼,她已经是我的同事了。我说再过几年啊,没准儿她就成我的上司了。”齐国均的一番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而张京晶的弟弟张健宜生于美国,随张善勇教授来新加坡时他才三个月大。20年后,他选择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深造,而张善勇就是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的,如今儿子已经成为自己的校友。

  这次晚宴,张善勇特地穿上一件红色汗衫。这是儿子从威斯康星大学带回来送给他的,上面印着的英文是“威斯康星老爸”。

  把新加坡当家园来建设

  张善勇回顾说,当初来新加坡之前,说实话,对这个国家了解并不多。他只是在上山下乡的时候看过一段介绍,知道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有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华文是那里的官方语言,所以感觉特别亲近。当时南大派人去威斯康星招人时,他特别抽空去听了说明会。后来他放弃在美国的发展,选择来新加坡工作,不排除有情感方面的因素。

  20年后,早已成为新加坡一分子的张善勇教授表示,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早已今非昔比。他说:“今年是新加坡46岁的生日。你想啊,其中有20年,也就是有近一半的岁月,有我们的陪伴,有我们的付出。我们完全是把新加坡当作自己的家园来建设的。”

  为新加坡的科研发展作出贡献

  张教授介绍说:“国大和南大目前的排名都已进入世界100强,尤其在科研领域可说是名列前茅,完全可与世界顶尖学府相媲美。随着国家的投入,全世界的人才和创意都在向这里汇集。

  “20年前,新加坡的大学和工业界的科学技术研究,几乎是从零起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许多尖端领域的科研工作,就是从我们这批人来了之后才开始的。我们见证了国家这20年来的变化和进步,也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这批人,为新加坡的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20年里,张善勇本人也硕果累累,他发表科学论文200多篇,由他编撰的专业书籍有七部,其中2008年出版的《材料表征技术》已被五所美国大学采用为教材。他在硬氏纳米复合材料薄膜、生物涂层以及药物释放、电子薄膜、染料敏化、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

  2006年,张善勇被晋升为正教授,并被南大聘为终身教授;他也连续两届获选由50名教授组成的南洋理工大学学术参议会成员。 (文/摄影 方石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