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填补空白 美医生创办加州首所汉语浸入式特许学校

2011年01月10日 09: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迈克尔•尤戈、Wynee Sade及格洛里亚•李在讨论汉语浸入式学校的计划。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1月10日电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消息,家住美国加州埃尔塞里托的迈克尔•尤戈是一名医生,在给自己的两个孩子选择公立学校时,他发现东湾地区现有的公立学校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希望两个孩子能比当年的自己幸运:可以在学校学习中文。

  现年38岁的尤戈大学毕业后学习了中文,现在在家里跟美籍华人妻子和年龄分别为2岁和5岁的两个孩子讲中文。他说,“事实明摆着,我们要么搬家,要么让孩子去上私立学校,否则就学不了中文。”

  想归想,最终他却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在他居住的阿拉米达县创办了一家中文特许学校。经过一年的筹备,尤戈和其他4个家庭提出的创办一所汉语浸入式教学特许学校的提案在11月得到了阿拉米达县议会的全票通过,这样的学校在加州尚属首例。

  育明特许学校(Yu Ming Charter School)──这个校名在中文里意为“培育明天”──如今正在物色校长,预计在秋季开学,最初招收大约100名学前班和1年级学生,今后将涵盖到8年级。到目前为止,已有120个家庭表达了入学意向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会议。

  家长和县政府希望这所学校能够填补东湾地区公立中文学校的空白,东湾地区华人数量甚众,但是中文浸入式教学机构比湾区其他地区都要少。像旧金山就有好几所中文浸入式教学的公立学校和一所私立名校。南湾地区也有好些汉语教学机构。而在东湾,尽管弗里蒙特、海沃德等城市有中文学校,阿拉米达县的北部却没有任何的公立中文学校。

  阿拉米达县督学希拉•乔丹说,“中文很难学,不过我认为想学中文的人会越来越多。”她又补充道,育明学校吸引的是这样的人,“他们想要保留自己的文化,又希望能让孩子通过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学习中文,从而对今后的事业和生活有所助益。”

  尤戈将自己的设想从纸面落实为切实的社区项目,要得益于去年在朋友克里茜•施温举办的圣诞派对上的一席谈话。尤戈说,“大家的回应都很亲切有礼,不过显然是有潜台词的,那就是,‘理论上听起来是个很棒的点子,不过怎样才能成为现实呢?’”最后还是有一小部分家长──包括施温在内──愿意加入进来,他们开始在餐厅和咖啡馆召开筹备会议。他们研究了其他的特许学校,包括明尼苏达州一所类似的中文浸入式教学学校。

  1月份,有一个新的同道加入了他们──格洛里亚•李,她曾经担任非盈利机构、加州Aspire Public Schools特许学校管理组织的首席运营长。在李的牵头下,他们攥写了正式的特许申请,于8月份提交至阿拉米达县议会。他们还吸收了很多顾问,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院前任院长戴维•皮尔森。

  李如今是新学校风投基金的合伙人,该基金为教育行业创业者提供资金。她说,“我们在学校的核心价值问题上有过几次争论。”最后家长们都同意,低年级班级的课程90%用中文授课,包括数学等课程在内,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英文、中文同样应用自如了。

  筹备者们决定,学校将同时教授繁体字和简体字。还有一个计划正在研讨之中,那就是,一开始让学生学习在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使用的繁体中文,之后再逐步学习中国大陆使用的简体中文。进入高年级后,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其中一种作为书写语言,阅读的文章则仍然是简繁兼有。

  阿拉米达县督学乔丹说,这些父母的计划很“缜密”,不过校董会还需要考虑到多样性的问题,要确保学校面向所有的学生开放,并保证学生构成的多样性。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障碍。距离开学只有9个月的时间,校址还没定,人员也尚未落实。跟其他特许学校一样,育明学校可以获得州政府的拨款,额度为每个学生6500美元,不过学校的硬件设施及师资的费用必须由学校自理。他们正在申请政府和私人基金的拨款。筹备者们预计,第1年的花费为75万美元,到第5年就将升至200万美元了。

  李承认,“我们花钱必须非常节省,还得积极去筹措更多的资金。”她说,学校希望能招收到在家学过一些中文的学生和只说英文的学生,让两者的数量保持平衡,不能让其中一类学生的数量低于1/3。

  有些参与学校筹备工作的父母并没有华人血统。施温与她的丈夫都是白人,他们表示,希望自己现年3岁和5岁的两个孩子从小就能掌握两种语言,这样他们以后学习第3种、第4种语言就有优势了。

  施温说,“我们原先想让他们学西班牙语,这比中文当然要容易很多了。不过既然让他们学了,何不干脆试试难学的中文呢?”(Geoffrey A. Fowler)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