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法国华裔新生代遭遇“中文困境” 家长妙招多

2011年02月25日 09: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蕙芬和丈夫恩力现生活在香港,他们有一双混血儿女——蓝丘和海焰。(蕙芬 提供)
陈丽和丈夫生活在第戎,他们的儿子3岁了,名叫斯涵。(陈丽 提供)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2月25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网消息,生活在法国第戎的陈丽有一个小困扰,她的宝贝儿子——3岁的斯涵就是不跟她说中文。“我一直都和斯涵说中文,不过只有我一个人说,斯涵能听懂,但是回答基本说法语。”陈丽告诉记者。

  陈丽的困扰其实是很多中法结合家庭普遍会遇到的。目前,大部分新生代中法混血儿陷入了“中文困境”,教孩子说中文、写汉字更是年轻父母们的教育难题。不过,也有不少家长摸索出了许多育儿心得和妙招,希望留住中国文化的根。

  坚持跟孩子说中文

  “语言学习是要靠平时的积累,玩说之间就可以随时进行教育。”在巴黎生活的混血儿妈妈Winne谈到语言培养可谓感受颇多。

  从孩子还不会说话时起,Winne和老公就经常用法语和中文给孩子讲故事,一遍法语,一遍中文,经常要重复好几遍。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孩子接受双语有点慢,甚至分不清楚“窗户”是中文,还是“fenêtre”是中文,但在全家持久的努力下,宝贝逐渐走出了这个误区。“儿子6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很好地区分出(中法)两种语言了。如今,Winne的孩子快11岁了,在母语化的教育下,相信他说中文不会是问题。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强力建议双语家庭的父母要跟小孩讲自己的母语”,网友tenderpoison表示,在家她随时都跟孩子讲中文。“从我女儿出生就这样”,于是孩子刚满3岁,就回很自然地跟她说中文。

  营造一个中文环境

  对于中法混血家庭来说,父母都会希望孩子能说中国话,会写汉字,不要忘记自己的中国根,因此不少家长认为,给孩子营造一个中文环境很重要。

  KeiyuHO是个法国媳妇,生活在巴黎的她表示,快两岁的宝贝女儿已经开始零星地说话了,但说的都是法文。“我知道她听得懂中文,因为当我要她去把鞋子拿来,或做一些事情时,她都听得懂。”前阵子回中国三个星期,女儿的中文进步神速。可一回巴黎,让她头疼的事出现了,宝贝女儿再也不说中文了。

  自孩子再次拒说中文后,KeiyuHO决定要在巴黎成立安亲班,让混血小孩可以每天聚在一起学习中文与自己的文化。

  武雅琳则不同,虽然3个孩子在法国出生,但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一直接受着中国教育。“我很热爱中国文化。”武雅琳表示,现在,3个孩子都在温州上学。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学到很多中国的东西,尤其是“可以讲普通话”。

  建立中国文化兴趣

  相比而言,同为中西结合家庭,有一双混血儿女的蕙芬显得幸运得多。蕙芬的先生恩力(Yannick)虽然是法国人,却一直在香港工作。为了孩子能学好中国文化,他们花了6年的时间在中国大陆生活,2010年9月移居香港。如今,姐姐蓝丘(Naomi)在香港公立小学念6年级,弟弟海焰(Leo)念1年级。

  “中文是一种更加难掌握的语言。我们不是只要孩子说几句'你好'、'谢谢'、'再见'就满足了,而是要求听、说、读、写全方位掌握。”妈妈蕙芬告诉记者。但对于大多数混血孩子来说,中文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书写方面。

  蕙芬和恩力平时很注意培养孩子们对文化的兴趣,她表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练习书法可以让蓝丘、海焰更好地感受这门古老书写艺术之美”;而定期带孩子们到中国不同地区旅游则是生动的中国文化课。

  此外,他们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勤于读写的习惯。在其指引下,姐弟俩不仅爱上了中文的阅读,更令人称道的是,姐姐蓝丘已经坚持写了两年的博客,并在中国国内作文比赛中多次获奖。

  几年的中文教育让蓝丘和海焰都对中国文化有了深刻的感情。“有时候夜深时分,静静地听着周杰伦的《青花瓷》,歌词的意境是如此优美,令人陶醉,即使是喜爱的人,也不会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乖巧的女儿却说:'妈妈,我也很喜欢这首歌,歌词实在太太优美了。我爱中国文化。'”这令蕙芬十分感动。(李潞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