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孔子学院召开中国纪录片研讨会

2011年10月19日 15: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孔子学院召开中国纪录片研讨会
南卡孔院叶坦院长主持,吴文光导演作主题发言
与会代表就关心的议题与Laura Kissel进行交流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10月19日电 据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孔子学院消息,2011年10月14-15日,“记录中国”中国纪录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校区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孔子学院主办,南卡大学影像研究中心、南卡大学电影与媒体艺术项目协办。

  大会吸引了众多来自美国与中国的纪录影片创作者,包括曾获艾美奖提名的美国纪录片导演Laura Kissel,著名中国电影导演吴文光、张秉坚、杨荔钠,著名编剧刘一兵等多位电影艺术家,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的专家学者,南卡当地华人组织和新闻媒体也纷纷应邀前来。

  此次研讨会包括电影观摩、主题演讲、小组讨论、交流酒会等多种形式,会议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纪录片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以及中国纪录片未来的主题和走向、中美纪录片导演的不同视角与不同的表达手段等多项议题进行了充分而广泛的交流。

  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以其特有的艺术张力和质朴的手法记录了人们的普通生活。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的涌入、社会的快速变迁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正是从各个不同角度忠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个人的心理路程。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三网联合进程的不断推进,普通中国人也将能够有能力拍摄自己的纪录片,有渠道传播自己的作品,中国纪录片将逐渐深入大众,成为非专业的普通人记录生活、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方式。

  研讨会以南卡大学电影与媒体艺术项目主任、美国纪录片导演Laura Kissel拍摄的《棉花路》Cotton Road作为研讨会的开端,对美国导演考察中国的视角及关注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为主题演讲嘉宾的“中国独立纪录电影之父”吴文光导演带来了他的作品《流浪北京》(Bumming In Beijing),影片记录了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寻找出路的艺术家的真实生活,他们的梦想和渴望,他们的压抑和困惑折射出了那个年代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动荡所掀起的思想的风暴。影片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吴文光导演对中国独立纪录电影所走过的艰难历程、纪录片导演所背负的社会责任、纪录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强烈关注与思考,尤其是他近期开展的“村民影像计划”更是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知名导演张秉坚、杨荔钠,电影编剧刘一兵以及胡志毅、俞虹、师曾志、姚婉丽等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表了主题演讲,从记录历史、现实与艺术的交融、媒体传播、公民社会等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国纪录电影所面临的处境和机遇,代表们多次谈及纪录电影工作者所应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持续两天的观影、演讲与热烈讨论,使代表们陷入一种浓烈的学术交流气氛中,收获颇丰。

  研讨会开幕之前,孔子学院在南卡大学连续举办了四场“中国纪录电影”展映活动。这是南卡大学孔子学院自2008年11月建立以来所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电影大型展映活动。南卡孔子学院负责人叶坦院长表示“电影展映活动为中美民间交流开通了另一个渠道,我们每次展映活动的效果都非常突出,让美国观众的心与中国更加贴近,今后孔院还将继续组织一年两季的展映,要吸引更多的美国观众关注有关中国的话题。”

  在会议日程之余,协办方之一的南卡大学影像研究中心还组织与会者参观了他们与孔子学院共建的“中国电影中心”。吴文光导演表达了对这所北美最大的中国电影馆藏作品中心的浓厚兴趣,认为该中心“能建在这里十分不易,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大会在与会代表们意犹未尽的讨论中落下了帷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