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探讨华文文学发展 海内外作家守望中华文化故乡

2011年11月24日 10: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1月23日上午,“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开幕,来自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华人作家、学者四百余人参与此次盛会。图为中国著名作家于丹在研讨会上做演讲。中新社发 柯小军 摄  

  中新社广州11月24日电 题:探讨华文文学发展 海内外作家守望中华文化“故乡”

  中新社记者 张冬冬

  “对以文学创作为人生的人来说,真正的故乡不一定是某县、某镇、某城,而是美丽的中华方块字。”在旅美华文女作家赵淑侠看来,海外华文作家身处中华文化与异族文化接触的最前沿,在异国的复杂的文化和语境之下,一直在住在国主流文化与华族文化相互的对流间找寻融合,“坚持文学创作而无悲情”。

  由大陆的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和台湾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携手举办的“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23日至24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来自两岸四地及海外30多个国家的400余位华文作家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分享在中西两种文化碰撞与交融中的独特生存、情感和文化体验。

  赵淑侠表示,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华文作家,有两个共同点:首先都有完整的中华文化背景;再者因为长居国外,多少受到一些住在国文化的熏陶,在思想和生活方面,既不同于母国的本土作家,也不同于侨居国的作家。海外华文作家具有中国儒家思想揉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质,并且习惯以两种特质的混合观点来看人生、看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黎湘萍指出,所谓 “华学”就是华人在离散、移民海外,从“侨居”到“定居”过程中逐渐开展的文学、艺术、文化和学术的总和。它与不同文明、文化“嫁接”而产生“新质”,同时又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某些华人传统的特征。因此,“华学”是研究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冲突、对话、交流和变易的重要资源。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院长何启良认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一环,但却处于大中华文化圈和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双重边缘”。因此,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马华文学与其在国家文学的系统里争取承认,不如在世界华文文学里发挥作用。

  94岁的香港老报人、著名作家曾敏之说,文学的作用是写人的,因而世界华文文学也必须重视抒写人的情感。当下,华文文学应该写“中国故事”,这有无尽历史的和现状的题材可以进入创作,“无论写民族情、家谱情、伦理情,还是乡情、亲情、侨情、友情,都会有感人的背景和因素”。

  “香港教育的提升,亦有赖于今后对中华文化的尊重。”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林月秀博士回溯了香港殖民地时期华文教育的发展。她表示,“英国的香港”如今成为堂堂正正“中国的香港”,更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面向世界,多元化、兼容并蓄同时又深具中华民族意识的文化重镇,迈向一个崭新的教育里程碑。

  在台湾女学者郑明俐看来,华文文学团体要努力的不是培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才,而是挹助华文文化单薄的地区。她说,21世纪是“全球华文热”的时代,如何协助全球各地华人的中华文化教育,是值得仔细思考的议题。因此,华文文学团体要努力结合当地民间文艺团体,把中华文化的根,扎在世界每一个华人的心底。(完)

分享按钮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