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语特”毕业生:华文会跟随我们一辈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新加坡“语特”毕业生:华文会跟随我们一辈子
2010年06月09日 1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6月9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消息,新加坡于1990年开办的华文语文特选课程(简称语特)虽然旨在培养精通双语的华文专才,但这并不意味语特毕业生只能在语文领域里放异彩。事实上,不少杰出语特毕业生正在不同领域发挥所长,而即使他们的工作和华文没有直接关联,他们也表示,华文会跟随他们一辈子。

  在6月7日举行的新加坡华文语文特选课程20周年纪念论坛上,几位杰出语特毕业生与学弟学妹分享经验,道出语特课程如何为他们的事业创造无限可能。

  论坛题为“作育英才二十载,继往开来传薪火”,受邀出席的5名嘉宾,包括第一届语特毕业生、现任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副院长陈志锐博士;曾获总统奖学金,目前是新加坡总理公署人口秘书处司长的沈颖;新电信副财务司长陈娸;华文教研中心项目专员董家威和新传媒华文新闻组助理监制彭彩彬。

  论坛主席陈志锐针对语特生的志愿和出路时指出,和他一起出席论坛的嘉宾服务不同领域,证明语特学生不是局限于从事与华文教学有关的工作。不过,即使他们的工作和华文没有直接关联,华文也会跟随他们一辈子。

  沈颖(35岁)提出意见时也举例说,她现在时常有机会和旅居海外的新加坡人,尤其是在中国工作的新加坡人和新移民打交道。但她认为,语特学生所占的优势,应该更宏观来看。

  她说:“把观点拉开,我们有允许掌握双语的条件,英语没有问题,中文也能达到某个境界。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即便你没有刻意寻找和中国有关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也会找上你。”

  在这一点上,参与论坛的在读语特学生也有非常积极的看法。南洋初级学院的孙宇慧不仅修读语特,也是中国通识课程的学生。她对将来的志愿有许多幻想,比如当作家、教师或者外交官,而具备了解当代中国和熟悉中华文化的优势,就可以帮助她实现任何一个理想。

  华侨中学(高中部)的许洺铭修读语特、中国通识、法文、经济和数学,她坦言日后想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她说:“或许以后的工作没有使用中文的必要,但我觉得语特的训练,能够为我的学习起到一种融合知识的力量。”

  论坛另外一名嘉宾陈娸以自己的经历对这个课题提出另一种看法。她当年对会计和华文两门科目有浓厚的兴趣,最终选择了与数字“为伍”。工作多年来,虽然对华文的热忱不减,却没有机会经常使用华文,陈娸因此认为,语特学生如果有机会,应该尽量从事与华文有关的工作,不然难免可惜。

  据悉,新加坡全国目前有5所语特中心,包括最早推出课程的华侨中学(高中部)、淡马锡初级学院、还有自1999年陆续加入语特家族的南洋初级学院、裕廊初级学院和德明政府中学。5所学院的语特生、毕业生、语特现任和前任教员等700多人,参与了在华侨中学举行的庆祝活动。

  新加坡教育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致辞时表示,语特现有的辅助活动,如写作营和海外学习课程深具意义,教育部一定会继续办下去。教育部将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导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华文掌握能力强、热爱华文的学生,如语特生,应该鼓励他们修读更高深的华文。

  傅海燕也说:“在未来的日子里,5所语特中心应该思考的是,除了前面提到属于语特辅助性活动外,个别的语特中心结合了多年办课程的经验,应该探讨开展具有各自特色的语特项目。”

  受访的语特负责教师说,各校这些年来,已开展了不少特色活动。

  华侨中学母语部主任方伟成举例,该校语特与双文化课程的学生去年远赴福建南靖县教小学,给当地孩子当了两个星期的英语老师,也帮忙建一个图书馆。此外,华中也与国大中文系合作,开设文史专题研习计划。高二学生利用6个月的时间,就文史哲有关问题进行调研,写成报告,并举办学术发表会。

  淡初则让学生和其他机构合作,编写与出版了3本文化读物。学校计划日后让语特学生参与更多刊物编写出版的活动。(陈能端 丁佳)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