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发现“换床失眠症”治疗新思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复旦大学发现“换床失眠症”治疗新思路
2010年03月29日 16:43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到外地出差或者旅游,当换了一张床睡觉时,常常会失眠。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志力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研究发现,大脑内的蛋白质“多巴胺 D2受体”是调控觉醒行为的重要受体。该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界有关睡眠、觉醒调节理论系统,为临床治疗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换床入睡难”的“第一晚效应”顽症,找到了新的途径。这一新发现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美国《神经科学杂志》上。

  医学上把一些换床后无法入睡的现象称为“第一晚效应”。资料显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工作压力,不良夜生活习惯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存在睡眠问题,其中不少人因经常出差不能在习惯的床上入睡,精神亢奋或紧张,深陷“第一晚效应”痛苦之中,严重影响白天的工作效率和健康。

  此前,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多巴胺系统调控运动、情感、奖赏、认知等生理过程与药物成瘾关系密切,但对“多巴胺”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及机制认识非常有限。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运用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解析系统,记录一种已经被基因剔除了“多巴胺D2受体”小鼠的睡眠过程,发现与正常小鼠相比,剔除了“多巴胺D2受体”的小鼠,活动期维持觉醒困难,睡眠量增加。为模拟人在新环境下(如出差住宿等)出现“换床后”失眠现象,研究人员更换动物居住环境,考察小鼠在新环境中的睡眠行为。结果显示:多巴胺D2受体正常的小鼠面对新环境刺激,极为不习惯,入睡困难,而剔除了“多巴胺D2受体”的小鼠,则“高枕无忧”,迅速入睡。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成果为治疗 “换床失眠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孙国根 张炯强)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