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两种医改模式并行 谨慎探索可行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江苏镇江两种医改模式并行 谨慎探索可行性
2010年03月15日 13: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月29日,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象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牌子被换成了“康复医疗集团象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是镇江市推进医改后成立的首家集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这距离镇江市被列为江苏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日子,刚好半年。

  “用社区卫生服务的费用,享受三甲医院的服务。”这是当地社区医院的宣传口号。从当天起,他们多了一个东家,由区政府公办医院,变成了区政府与江苏康复医疗集团联办的医院。

  镇江所面临的公立医院改革,是要对医疗行业进行一次全新的洗牌,抚平旧医疗体制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在1994年与江西九江开全国医改先河15年后,镇江,再次走到了全国医改的风口浪尖。

  社区医院 如何变化

  1月28日下午,象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门口停满了车,除了医院职工和病人家属的,还有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送医疗器械的大货车。数字X光机、监护仪、彩超等设备,正在院内各科室安装调试。

  办公区内一片忙碌,医生、护士都在打扫卫生、整理物件,为第二天的挂牌做准备。影像室的一个医生正在熟悉刚送来的数字X光机。他说,以后病患资料可以联网传送到市一院。

  为社区1000多号糖尿病人修建的“糖尿病之家”诊疗活动室也被布置一新,输液室和口腔科也进行了改造。

  日常诊疗服务丝毫没有因此耽误。

  输液室里,有30多号人在输液,取药处,排队拿药的有六七个人,儿科、外科、口腔科等各科室都有病人在接受治疗。

  “现在就诊的人明显增多了,每天有200多号人。”一位医生告诉记者。

  去年年底,镇江将国家规定的200多种基本医疗用药品种扩大到500多种,占到大医院常用药的四分之一,并实行零差价。

  象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袁安宝算了一笔账:与在大医院就诊相比,在社区就诊能省下至少15%的药费。还有社区就诊免除诊疗费、挂号费、医保多报销等诸多优惠,病患到社区看常规病,总体费用要比大医院少花50%至60%。

  实行双向转诊,在社区就诊的病人,转入市一院可免挂号费,优先安排就诊住院。病患回社区后,社区负责跟踪回访,定期通知复查和接受康复教育。

  “除了病人上去,专家还会下来。周一至周五每个半天都会有专家在社区坐诊,每季度给我们医生做一次集中业务培训。”口腔科主治医生显得很高兴。

  “糖尿病之家”活动诊疗室墙上贴着活动安排:每季度市一院专家对象山社区糖尿病人进行一次康复教育和培训。

  两种模式 同时推进

  尽管刚开始试点,镇江医改想要解决的问题并不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核心,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

  或许因为受到宿迁医改没有成功的影响,江苏省委、省政府对镇江医改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明确要求“江苏医改要走在全国前列”。

  镇江的改革安排是:优化配置公立医院资源;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建立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成立公立医院理事会,实行院长负责制,加强民主监督;改革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深化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改革补偿机制、监管机制等。

  去年年底,镇江市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分别挂牌成立。康复医疗集团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龙头,江滨医疗集团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核心,两家三甲医院各带几家综合、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力旗鼓相当。

  但两家集团的组织形式明显不同,各具优势。江苏康复医疗集团是以资产整合为主的紧密型,将集团内各成员各类医疗资源全部划拨到集团名下,按照需要重新分配,利益分配伤筋动骨,牵涉面广,但能够达到一发即中的效果。

  相比之下,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则是以技术为纽带的松散型管理,重在发挥技术和科研优势,带动集团成员相对独立的发展,但难以实现真正的资源整合。

  两种类型集团的并存,显示出镇江对此次医改的谨慎。

  康复医疗集团院长、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已经开始他的计划——成立四大中心,采购中心、消毒中心,负责集团的统一采购、消毒,以降低成本;临床检验中心、影像诊断中心,提高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与社区医院全面联网,就医一卡通。

  “把社区医院建成我们的连锁店,资源共享,诊断水平和市一院一样。”有了财权的朱夫底气十足,他希望通过硬件设施配置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实现他的改革计划,“在社区医院建立‘糖尿病之家’这样的预防机构,加强群众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工作。”

  “改变就医模式,提高医生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改革的核心问题。”江滨医疗集团院长、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刘东明说。

  江滨集团成立了医疗质量委员会和护理质量委员会,规范诊疗过程,加强临床路径的推广与推进,加强队伍建设,基层医务人员全部免费进修学习,整合人力资源,安排专家、护士长去社区医院接诊,实行双向转诊,成立了一个会诊系统,分级分工,实现集团内的优势互补,打造15分钟服务圈。

  尽管是省管医院,在此之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也为各家医院提供技术支持。但为了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做领头羊,镇江市提出他们享受和市一院一样的待遇,每年市政府为他们提供几千万元的投入。

  无论集团的整合途径如何不同,都使三甲医院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帮扶成为了现实。

  正如镇江市政府希望的那样,两家集团在暗中较劲,毕竟,谁的服务好,谁的病人就多,谁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事实上,7月份被列为医改试点,镇江市在9月份就制定了实施意见。短短两个月的筹划准备,没有人敢保证这样的改革万无一失。

  “对于这次改革最后结果将会怎样,说实话我们心里也没有底,我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镇江市医改办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心声。

  或许紧密型的可以更好地达到医改效果,或许松散型是个更为现实的选择,更或许二者都失败了,却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条更好的路。

  医药分家 怎么补偿

  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更省钱,是医改的最终目的。

  镇江市提出的改革总目标是,要努力做到“三提高一降低”,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社会满意度,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

  为了全面推动医改,镇江市政府在2010年的工作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目标。

  2010年,全市医保人口覆盖率达到95%;各级财政对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120元,医疗救助资金不低于每人每年6元,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制度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60%,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比率达45%以上,全面取消职工医保大病统筹最高支付限额,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

  实现与省内城市间的异地就医结算,同步推进全市各统筹区联网结算,做到同城无异地;全市所有零售药店、医疗机构均配备销售国家基本药物,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行药物零差价销售。

  从数字上看,老百姓是要得更多实惠。同时,医疗改革向社区推进的巨大力度,使社区医疗机构的可支配收入大大减少。

  镇江医改方案目标之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实现,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水平相衔接。但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并没有及时到位。

  象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袁安宝不无委屈:“2007至2009三年,我们院仅药品加成收入就有700多万元,但实行基本药品零差价之后,政府只从医保中补贴了100多万元,剩下的500多万元都是我们自己在扛着。”

  市一院一名工作人员抢过话茬:“据我们得知,市委常委会正在讨论解决方案,补偿机制一定会到位的。”

  “还不止这些,以计划免疫针为例,以前每针10块钱,平均每年要有两万针,就是20万元,现在每年还要少掉挂号费6万元,其他费用都成了泡影。”袁安宝有些激动地说,“医院没钱保证职工工资,这哪里像话?”

  事实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消了“以药养医”,但大医院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推行药品零差价。

  这次,象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大了“一次性投诉待岗制”的执行力度。医院规定只要有病患投诉,经查属实,相关医务人员待岗3至6个月,并扣除200多块钱考核工资中的30%左右。

  这让基层医务人员的弦绷得更紧了。

  既要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又要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尽管这是一个矛盾,但基层的好多医生还是很支持新医改,因为毕竟“以药养医”让他们受了那么多年的委屈和埋怨,导致医患关系如此紧张,一个好的医生总是会想好好看病。

  但到底能补偿多少?这是所有医院和医生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医改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李润文 杨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