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民医院公布门急诊先诊疗后结算试点内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北大人民医院公布门急诊先诊疗后结算试点内容
2009年10月16日 02:16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实行预付费制之后,最传统的缴费方式仍然保留,采用哪种方式缴费,由患者自由选择。昨日,即将开展试点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向媒体公布了此次试点项目的详细内容。

  日前,卫生部委托北大人民医院开展试点工作,主要内容是借鉴住院患者预缴押金的诊疗服务模式,实行先诊疗后结算。据悉,北大人民医院将于今年年底前推出这一付费模式。

  多种缴费途径供患者选择

  “先诊疗,后结算”模式被报道后,引来多方争论,一些患者担心,这项改革是不是强制性的要先交押金才能看病?

  昨晚,北大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刘帆表示,实行预付费制之后,医院仍将保留传统的缴费方式,由患者自由选择。“如同我们住酒店一样,都是先存一定费用,享受各种服务后,再一次性结账。”

  今后,医院将为患者提供多种诊疗方式,包括可选择向诊疗卡里预存诊疗费、刷信用卡预授权及传统的按诊疗项目多次付费等。对于公费医疗单位,公对公结账方式也将保留。

  不会强制患者预存金额

  刘帆介绍,针对不同病种不同科室的押金指导价目前正在规划。据了解,这种“押金指导价”是为了方便选择预付费的患者,在看不同科室预存多少押金有个指导,避免在就诊过程中遇到卡内余额不足的情况。

  刘帆称,除了有指导价,工作人员也会根据患者的描述,进行押金建议。他同时强调,患者一次存多少押金,是本着自愿原则的。

  新方式“当日押金当日结算”

  北大人民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虽然有些医院已经实行了预付费的结算方式,新的预付费结算还有三大优势。可实现“当日押金当日结算”;新的预付费接受现金、刷信用卡、公对公等各种方式,未来还将计划实现与银行卡的转账。现有的医院预付费则只能是现金形式。新的结算方式退费流程完善,患者结算时根据记录可以及时退掉没有做的检查项目款项。

  - 体验

  三次缴费用去20分钟

  日前,记者陪同朋友来到北大人民医院看病,在预先挂号的情况下,整个看病和等待的过程用去了1.5个小时,其中三次上下楼缴费排队、拿药,共花费20多分钟。

  北大人民医院的有关负责人称,据他们的统计,目前每位患者在医院看一次病平均花费两个小时,而每排队缴一次费,就将占去10至15分钟。

  实行新的结算方式后,患者将再也不用为了缴费而多次往返于各楼层甚至门诊楼间。为了让医院的服务能够跟上系统的转化,医院内有望设置专人对患者付费进行疏导和讲解。

  - 释疑

  1 预付费不会被多扣钱

  有患者质疑预付费会不会增加患者负担。甚至有人质疑,医生会不会根据卡内的余额多少,来开比较贵的药呢?

  对此,北大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刘帆表示,医生在刷卡过程中看不到卡内余额,只有在余额不足时,系统才会进行提示。

  他同时称,如果患者一开始选择预付费制,余额不足时,患者仍可选择继续追加押金或转为仍然保留的传统缴费方式。采用哪种方式缴费,由患者自由选择。系统可以自动切换,保障患者利益。

  2 医保将最后统一结算

  医保要求实时结算,新的方式会不会对系统造成影响,会不会造成无法结算?

  刘帆介绍,医保核减将会在患者最后结算时,统一进行,不会对患者造成影响。

  他称,之前的预付费更像是把检查项目的费用锁定,最后统一进行医保结算,患者在退卡时或到相应窗口,就能够根据记录,对患者应进行的医保报销项目进行核减。

  - 相关新闻

  “先交诊疗费不会助长看病贵”

  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称,新付费模式不会强制实行

  本报讯 近日,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新的付费模式是在传统的付费模式基础上,增加一种新的服务方式,不会强制实行。这也是卫生部官员首次对“先诊疗后结算”的质疑做出回应。

  赵明钢认为,新的付费模式推行后,危重急诊患者不会被拒之门外。对于急诊患者,医院必须坚持“先抢救后收费”的原则,不会因为患者不交钱就不救治。

  对于是否会导致医疗过度的问题,赵明钢称,新模式下,患者的押金完全用于诊疗,不会发生被挪用现象。在诊疗的每一个环节,患者都可以选择付费或不付费。看病过程中,患者可以随时取出押金,当日交钱当日结算,没有任何风险。如果当日不结算,押金可在下次就诊时继续使用。 “因此,这种付费模式不会改变医生的诊疗行为,也不会导致过度医疗,更不会助长看病贵。”(吴鹏 杜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