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法国人把牡蛎当爱情催化剂

2011年10月17日 16:50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法国人把牡蛎当爱情催化剂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象征孕育生产 激发创作灵感

  不少人是通过法国小说巨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知道法国人爱吃牡蛎的。牡蛎不但用鲜美的味道征服了法国人的胃,还在生活里让法国人对它产生了特殊的“牡蛎情结”。法语里就有形容某人困得“像牡蛎一样打呵欠”,还有“沉默得好似一只紧闭的牡蛎”等俗语。

  法国人对牡蛎爱恨交加

  为了享受牡蛎的鲜味和爽嫩的肉质,法国人最钟情来一顿牡蛎生吃大餐。用小刀撬开紧闭的牡蛎壳,再滴上几滴柠檬汁,鲜活的牡蛎还来不及挣扎就被法国人生吞下肚。记者初到法国时,被这情景惊得不轻,在朋友盛情劝说之下也不敢享这份“口福”。不过,生牡蛎容易细菌超标,存放时间过久也可能致病,去年地中海产区的牡蛎就被怀疑是流行痢疾的元凶,这搞得法国人对牡蛎爱恨交加。

  法国人爱吃牡蛎的传统跟古希腊传说密切相关,希腊神话中代表爱情和性欲的女神阿芙洛狄忒(对应罗马神话的维纳斯)是从大海的泡沫中诞生,缓缓从牡蛎壳上升起,并生下爱神厄洛斯。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的法国人认为,牡蛎不仅是孕育和生产的象征,更是壮阳食物。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曾在法国长期游历,这个享誉欧洲的大情圣一生经历无数风流韵事,喜欢用法语写作,更对牡蛎偏爱有加,他将牡蛎描述为“爱情和性情的激励神物。”法国民间流传着“一个星期吃一打牡蛎,保准身体不缺锌”的顺口溜。而锌是睾丸素和精子生成的催化剂,对男性荷尔蒙的分泌至关重要,壮阳效果备受赞誉。牡蛎更富含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多巴胺直接负责大脑情欲活动,当大脑分泌出大量多巴胺,就会产生爱情。因此牡蛎也被浪漫的法国人看作是令人快速坠入爱河的食物和绝佳的催情剂。

  “牡蛎人”在法国家喻户晓

  法国人的“牡蛎情结”在文学和绘画作品中有大量体现。以牡蛎为题的文学作品先后有《牡蛎搬运工》、《从天使到牡蛎》以及《牡蛎安魂曲》等。小说《牡蛎安魂曲》讲述了失意画家在吃牡蛎的乐趣中重新找回创作灵感的神奇故事,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牡蛎还是绘画大师偏爱的静物,它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的常常是私密、深奥和欲望等主题,其中包括印象派大师马奈的《哲学家》。而不朽名作《牡蛎午餐》则是国王路易十五1735年专门定制的,再现了凡尔赛宫廷官员狩猎归来,用香槟配牡蛎款待宾客的场景。

  此外,法国人拿人开涮也喜欢联系上牡蛎。法国有个家喻户晓的“牡蛎人”史蒂维,这个凭电视真人秀走红的青年因为言论幼稚而被讽刺“智商比牡蛎还低”。在法国著名木偶新闻剧中,他的出身更是被夸张地改编成了“由牡蛎抚养成人的孤儿”。节目播出后,“牡蛎人”的形象深入法国人心,不仅成为史蒂维的绰号,更被人们用来形容脑中无物之人。

  牡蛎城推广“牡蛎旅游”

  牡蛎虽味美,但是养殖牡蛎却十分辛苦。为了让享誉全球的“法国铜蚝”能够赢得更多市场,法国专门推出了牡蛎产地特殊标识对优质牡蛎进行保护和推广,比如马雷讷-奥莱龙地区出产的牡蛎已经被冠名为“马雷讷牡蛎”,不仅成为质量的保证,更受到产权保护。

  牡蛎养殖人也想出很多点子推广牡蛎文化,在一些养殖场,有“牡蛎城”专门为人们提供牡蛎养殖旅游,利用牡蛎壳制作工艺品培训以及开设牡蛎美食烹饪课程等活动。不少地区还会举行每年一次的牡蛎剥壳大赛,剥得最快的选手会获得“地区牡蛎剥壳能手”的荣誉。(潘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