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省份纷纷加强配套措施 海外引才成效初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西部省份纷纷加强配套措施 海外引才成效初显
2010年02月08日 10:1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3月13日宁夏引进人才需求信息(北京)发布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为新引进的留学博士朴文花、黄建华等人颁发聘书。(宁夏新闻网图片)
    宁夏海归女博士武宇林(中)在宁夏西吉县民间剪纸学习培训班现场授艺。取得日本广岛大学博士学位的武宇林现任北方民族大学民俗学教授。(新华网图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2007年的一组统计数据表明,海归回国后选择在东部城市发展的比重高达46%,而选择中西部地区的比重仅为20%。多年来,海归回国后大多希望留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城市则鲜有人问津。

  不过近年来,西部省份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引才,尤其重视对海归人才的引进,不断推进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目前宁夏、青海、甘肃、云南四省区的海归引才计划已初见成效。

  推进政策实施,吸引人才

  2006年成立之时,宁夏博士协会只有9名海归成员,现如今,仅宁夏医科大学引进的海归博士就有10名。这与宁夏实施的一系列海外引才计划不无关系。

  2009年,宁夏在北京召开引进海外人才需求信息会,将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增至4000万元。并且制定了《宁夏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开始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百人计划”。

  在人才需求信息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刘慧同志谈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事项时表示:“我们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引进并有计划地支持2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宁夏创新创业。自治区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将提供不小于120平方米的住房,给予8万元-10万元安家费以及一定数额的科研启动补助金。”

  青海省自2004年开始实施的“柔性流动”政策通过“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合同约束、自由流动”方式,吸引海内外人才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种“柔性流动”政策既有利于提高个人工作的自主性、灵活性,又有利于推动人才资源整合,其优势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彰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青海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青海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王志明如是说。

  6年来,青海省先后吸引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4763人,集中于医疗卫生、农牧科技等领域,其中包括近200名留学归国人员。另外,青海省先后制定出台的《青海省引进人才智力实施办法》等文件,为引进的人才提供了多方面优惠政策。同时,青海省还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加强与各省市人才开发方面的合作,改善用人环境,不断推动着引才计划的发展。

  加强留创园建设,服务人才

  近年来,留学生创业园陆续在西部各省区建立起来,为海归来西部创业提供了良好条件。留创园的发展不断推进着人才资源的利用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留创园的建设水平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一个地区对海归人才的重视和吸引力度。

  2008年开始建设的云南省海归创业园现已建成5栋标准厂房并交付使用,其中3栋标准厂房已驻满企业,有3家企业已开始生产。云南海归创业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云南省留学人员创业协会副秘书长谢锋说:“在硬件方面,7大专业孵化器、海归大厦预计先后于2010年的6月、10月竣工。”

  同时,云南省留创园还从住房、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海归科技项目的建设,将“完成省级科技孵化器的申报工作,并争取申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作为2010年的“重头戏”。

  此外,该留创园还引进了昆明中子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作为专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并将搭建技术信息网络信息平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一站式”服务配套3个服务平台,全面完善海归创业园的服务配套设施。

  在甘肃省,兰州留学生创业园日前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批复,由地区性留学生创业园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海归人员创业创新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平台。目前,园区已吸纳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55户,引进留学人员77名,其中博士25人,硕士38人,分别来自美、英、法、德、日、瑞士等国家。产业涉及新医药及生物工程、微电子及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科技农林业等技术领域。

  为了全面提升兰州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解决专业园区生产场地缺乏问题,吸引更多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甘肃留创园结合兰州高新区关于彭家坪新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力求把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构想。现今,园区进一步建设计划已开始实施,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政策的完善与留创园的建设为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在推进西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将起到巨大作用。(张梦冉 赵晋超)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