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2011液化天然气价格或将反弹 亚洲需求助推价格

2011年01月14日 14: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彭博社1月6日报道,截至2010年11月,液化天然气的现货价格下降了32%。以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买家日本为例,其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11月的交付价格是每百万英热单位9.4美元,而2009年的价格是每百万英热单位大约14美元。不过这一状况在2011年可能出现改变。其中,亚洲液化天然气的需求量将持续上升,进而推动价格出现反弹。

  亚洲需求助推价格

  新加坡FACTS全球能源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亚洲地区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比此前下降了2.9%;到了2010年,亚洲地区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量则暴涨了12%,这种递增的需求量对于全球液化天然气的价格起到了助推的作用。预计2011年,亚洲地区液化天然气的进口还有可能再增加5%。

  彭博能源市场分析认为,目前亚洲国家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燃料消费,以及制造业生产的需求,正在加大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量。数据显示,2010年的前11个月,日本的液化天然气购买量同比前一年增长了10%,达到6300万吨;韩国的进口量则上升了30%,达到2930万吨。

  “预计这一个冬季,亚洲液化天然气的现货需求量将继续保持增长,价格将反映出这一点。” 全球最大的船舶经纪公司伦敦克拉克森公司分析师玛丽亚·比特力说,“我们可以看到,现货市场现在异常活跃。”

  除了亚洲,英国的液化天然气交货价格也上升了81%,达到每百万英热单位9.8美元,比日本的交货价格还高出了4%。

  供应“吃紧”

  “亚洲需求的增加,再加上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大量需求,买家们都开始意识到液化天然气的供应将越来越紧张。” 新加坡Trizen国际有限公司的液化天然气分析师托尼·瑞根说,“近期的价格可能会在每百万英热单位10美元至11美元之间徘徊。”

  根据对运输船舶的跟踪数据统计,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期间,韩国大约有11船液化天然气现货到货,这其中包括了1月7日刚刚运抵的来自BP公司旗下的一船。而根据韩国海关的数据,此前同一时期,即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间,韩国则接收了18船来自大西洋地区的液化天然气。

  在欧洲,挪威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发言人奥拉·安德斯1月3日表示,公司在哈默菲斯特的Snohvit液化天然气厂可能要在1月下旬才能恢复生产;另有尼日利亚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其原有产量可满足全球大约12%的需求,但该公司旗下工厂2010年12月22日以来就处于停产闲置状态,直至当月31日才宣布重启。

  不过,美国美林银行却在2010年10月25日的报告中表示,由于液化天然气是将天然气冷却为液态,然后用船舶运输,因此液化天然气需求的增加,可能有助于缓解全球天然气过剩的问题。该银行数据显示,随着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和阿根廷等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的增长,仅2010年上半年,全球液化天然气的运输量就增加了20%之多。

  严寒天气“雪上加霜”

  这个冬季,全球许多地区的寒冷天气也为液化天然气的需求“加了把劲”。欧洲的多数国家、日本、韩国等地都出现了异常的寒冷天气。根据气象资讯公司CustomWeather提供的数据,2010年12月30日,日本的气温下降到4摄氏度,而此前日本12月的平均气温为9.9摄氏度;2010年12月,伦敦的平均气温也只有1.4摄氏度,而过去5年间的平均气温都在5.7摄氏度左右。这样的严寒天气使得全球最大的独立买家之一韩国天然气公司、日本东京天然气公司,以及欧洲的一批电力企业都开始了对液化天然气的争夺。

  新加坡FACTS公司2010年12月22日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2010年亚洲的液化天然气进口总量最终可能达到1.266亿吨,而预计2011年更有可能增加到1.336亿吨。英国Wood Mackenzie咨询公司的全球液化天然气业务主管弗兰克·哈里斯指出:“这其中,中国是一个需求量较大的国家,中东地区则是另外一个对液化天然气表现出兴趣的地方。”

  英国作为附近欧洲大陆的天然气进口港,其天然气的进货量很能说明问题。根据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泛欧亚企业研究公司在一封电子邮件中提到的数据,2010年英国共到货大约6590亿立方英尺天然气,2009年的到货量仅为3570亿立方英尺,2008年更是仅有290亿立方英尺。该公司同时指出,英国自身天然气的消耗也很大,2010年12月,由于寒冷的天气,英国创纪录地消耗了773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这其中也包括了液化天然气的消费。

  “欧洲的需求也给全球的液化天然气市场增添了不少竞争,因为那里目前的气温要比往年同期低许多,这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供暖燃料的需求,当然也有助于抬高价格。”克拉克森公司的比特力说。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卓】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