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环保治污有突破进展

2011年02月08日 13:41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图片来源:经济日报

  江苏无锡市滨湖区长约1600米的后湾河,直接流入太湖。近年来,在“河长”于强刚的带领下,以往水体黑臭的这条河如今已是水清岸绿,成了附近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目前,无锡市的大小几千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河长”,河流所过的区域还有“片长”,每段河流也有“段长”,河流被严格地“看管”起来,一条条河流变清了,环境变美了。

  如今,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巢湖流域,都以“河长制”为蓝本,建立起相应的水污染防治责任制。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环保队伍经受了考验,环保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污染减排目标提前实现

  “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是‘十一五’环保工作的一个亮点。”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

  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12%,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14%,双双超额完成减排任务。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耗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

  周生贤表示,污染减排任务之所以能够提前完成,主要得益于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削减明确为“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同时层层落实减排责任并严格考核,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协同效应,不断创新环境监管手段。

  随着污染减排的推进,我国的污染防治能力也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重由2005年的12%提高到80%,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5%。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门通过积极开展规划环评工作,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不断加快。5年中,上大压小、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亿吨、炼钢产能6860万吨、水泥产能3.3亿吨。

  环保部门还集中力量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妥善处置多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编制完成《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出台首个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保规划。

  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以来,国家实施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并建立实施情况考核制度,同时实行了严格的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制度,进一步推动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三河三湖”、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松花江和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持续好转。

  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使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断加强。五年累计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5000万吨/日。

  在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地方政府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对水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水污染治理的投入不断加大,相关政策、体制、机制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完善。

  重点流域各省份以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大力推进造纸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规模以下企业,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强化污染治理,造纸行业的产量增加了1.5倍,利润增加了3倍,而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下降了65%。

  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为了做好“十二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正在认真研究编制“十二五”污染减排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等。周生贤指出,“十二五”期间污染减排工作将从减排指标选择、减排举措实施、减排责任落实等3个方面继续深入推进。

  在减排指标选择上,适当增加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因子,将主要污染物由2项扩大到4项,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减排任务分解上,采取“两上两下”的方式,广泛听取各省(区、市)意见,综合考虑各地的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使分解到各地的任务更科学合理可行。

  在减排举措实施上,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坚持全防全控、重点攻坚、高效治理;进一步提高造纸、纺织、皮革、化工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启动县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工程,提高污水处理率和负荷率;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切实加强电厂脱硝,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在减排责任落实上,严格责任追究,将减排目标、任务、措施层层落实到各级政府、各个企业,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完善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探索建立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记者 王玲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