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黑龙江双城:变污染负效应为经济正效益

2011年03月09日 10:34 来源:哈尔滨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双城启动国家级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创建工程

  3月1日,双城市召开农业生态循环经济项目对接会,“益农肥料”、“保康公司”等省内外知名农业肥料生产企业,与双城市政府签订了“农业废弃物固化处理”、“畜禽粪便生产沼气”等多个农业生态循环经济项目,这标志着双城市创建国家级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工程正式启动。

  农业生态循环,解决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农村发展质量问题的唯一出路

  双城是全国著名产粮大县,粮食生产从30年前的15亿斤,增加到去年的44.6亿斤。农业产出增加、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化肥投入也由两万标吨增加到25万标吨,农药、塑料薄膜等化学物资也成倍增长,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另外,作为全国畜牧业生产第一县的双城,年饲养奶牛28万头、家禽3000万只、生猪100万头、肉牛45万头,年产畜禽粪便600多万吨,畜禽粪便回收利用率不到20%。

  双城市市长逯景隆认为,双城市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外部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农业产品。

  据了解,正是基于上述发展理念,双城市于去年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完成了“双城市‘十二五’时期创建国家级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级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创建工程。

  专家认为,双城市实施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可谓“一石三鸟”,不但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村环境问题,而且将大幅提高农村发展质量,即食品工业提档升级。

  近二十年来,双城市始终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立足农牧产品资源优势发展食品工业。目前,双城市年肉类产量达10万吨、禽蛋产量7万吨、奶类产量10万吨、酒类产量20万吨、饮料产量50万吨,是全国新型食品工业示范区。

  毫无疑问,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将极大提高农产品质量,绿色产品全面覆盖,有机产品大幅增加,由此生产加工的食品质量及销售价格必然水涨船高,最终实现双城市农业、农村甚至县域产业形态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农业生态循环,只有资源没有废物,变污染负效应为经济正效益

  按照双城市“十二五”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该市今年将启动建设2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依托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开发沼气和生物质能源;启动60万亩有机玉米、20万亩有机水稻、10万亩有机杂粮、10万亩有机瓜菜基地建设,启动80万头有机猪、20万头有机奶牛、2000万只有机家禽生产基地建设;改造升级2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100个高起点、高效益和见效快的生态环保农业项目;启动建设生物质能源热电联产项目。并在两三年内初步构建起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玉米秸秆—饲料+生物质燃料—低碳产品(发电),牲畜粪便—生物质燃料+沼渣(沼液)—生物有机肥—有机食品。

  开发大型沼气工程,既是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以一个20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为例,平均每个沼气池每年可消化畜禽粪便1.8万吨,生产沼气48.4万立方米、沼渣肥2500吨、沼液肥1.5万吨,年直接经济效益162.6万元。根据《规划》,双城市将于今年开始在100个中心村建设100个大型沼气池,其中2500立方米沼气池14个、2000立方米沼气池65个、1500立方米沼气池21个,辐射农户10万户。年可消化畜禽粪便196万吨,占总量的近30%,可节约煤炭3.2万吨,节约化肥8万标吨。至规划期末,双城市境内畜禽粪便将全部进行资源化处理,有机肥总量将全部替代氮肥,年节约化肥25万标吨、资金4亿多元。

  双城市年产农作物秸秆约160万吨,扣除80万吨燃料和饲料,尚有50%的秸秆存量资源待开发,经过压缩或造粒后可直接作为燃料,燃值可达4060卡,一吨压缩燃料相当于1吨原煤热值。按每吨价格500元计算,年可创造直接效益4亿元。加之400多万吨的剩余畜禽粪便,年可生产干物质燃料130万吨,相当于132万吨原煤,可创造直接效益7亿元。本报记者 王大波 徐建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