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铭记切尔诺贝利,警示核安全

2011年04月27日 09:5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25年前,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大规模的核事故,造成了此后近10万人死亡和20多万人罹患癌症。25年之后,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又一次震惊世界。

  25年的时间,两场七级的核事故,逼迫人类在纪念伤痛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确保核能利用的安全。屈指算来,自上世纪50年代第一座核电站运行以来,人类利用核能发电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当核电站安全运营时,相对石油、煤炭等其他能源,核能大可称之为稳定、清洁、高产出的新型能源;然而两次核事故的杀伤力,却又让人类认识到了核能的另一面——巨大的安全风险、超出人类可控的后果……

  一旦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做好自身防范。这种被动的应急在两次核事故面前显得既仓促,又不可预期。毕竟在核辐射面前,多大的范围才是安全区域,恐怕连核能专家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因而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核电站本身是否已经做好了足够的防范措施。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今年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2个,核电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有65个。而所有这些核电机组,其旧有的安全防护标准都值得追问。此次福岛核事故可以说对现有核电站安全设计的基本假设提出了重大挑战,特别是对其中的核心因素——“基准事故”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尽管核电站的安全防范都是依照专家穷尽所能地设想到可能发生的人为疏忽或自然灾害,逐一设计出应对防范措施,而且在此之外还特地加设了“基准外事故”。但福岛的一次“基准外事故”即足以让人们警醒,核电站建设的旧有“基准事故”标准,必须有所提高。自然灾害的破坏力难以估计,由此带来的核事故应对机制也须更完善。信息的透明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仅此远远不够。核事故无国界,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国际性的核事故应对预警机制,把核安全放到区域中来考虑,已是不可避免。在这方面,国际原子能机构理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事实上,福岛核事故后,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核能协会,以及一些核电站,已经在反思现有的安全标准是否经得起考验。虽然眼下并未有更进一步的举措,但至少已经引起了人类的重视。曾经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曾经在日本国民心中创造了“无事故无损伤”的福岛核电站,先后发生了核泄漏事故,25年来的两次悲剧警示着人类:在能源危机与核能安全之间,我们究竟该取得怎样的平衡?

  无可否认,核电作为新能源依然不可或缺。既然“弃核”并不现实,如何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如何在核事故之后将灾害降到最低,就是两次重大核事故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安全意识是通过事故来积累的。面对尚未消除的福岛核危机,回望25年前的切尔诺贝利,今天的铭记是为了警醒世人,在核能的安全运用上,不可存在任何的侥幸心态,谨慎向前,当是对切尔诺贝利最好的纪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