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威海:节能改造迈过供热计量改革最后的坎

2011年08月01日 10:15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入夏以来,走进威海市区的众多老旧居民小区,时常看到大批工人在给楼房加装保温层。“最多的时候,市区内有五、六十支施工队在同时施工,到今年供暖季开始以前,我们要完成60多个老小区、3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改造工作。”威海市燃气热力管理处处长李文林日前对记者说。

  随着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推行,供热计量改革“集中供热、分户计量”的目标,很有可能在威海率先变为现实。

  分户计量10年“梦难圆”

  现有的供热收费方式是按照建筑面积收取,用户无法对自家用热进行控制。“如果供热也像水、电、气一样进行按量收费,用户实现自主控制,可以节约大量能源。比如,白天去上班,就可以把供热阀门关一关,等下班回家再全打开。室外温度升高,也可以调节一下供热阀门,没必要开窗户散热。”李文林说。

  推行供热计量改革,是实现低碳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实需要。威海是全国首批12个供热计量改革示范城市之一,早在2002年就实现了供暖用户100%分户控制,为实现“分户计量”铺平了道路。但近10年来,威海的供热分户计量仍然没有大规模推开,还停留在部分小区试点阶段。

  分户计量难以大规模推广,有两个制约因素。一是热计量表质量不过关,计量不准确。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个难题已攻破,国产计量表造价大幅降低,计量效果也日益精确。第二个问题是部分老旧居民小区楼房节能效果差,热量散失严重,供热温度难达标,分户计量也难以节省费用。

  “老旧居民小区楼房节能效果差的现状如果不能改变,分户计量就不可能推下去。试想一下,这部分居民家中供暖效果不好,还要比别人家交更多的取暖费,换了谁也不会同意。”李文林一语中的。

  供热企业缘何愿掏钱?

  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就能迈过供热计量改革最后一道坎——道理谁都明白,可巨额的改造资金谁来出?仅在威海市区范围内,就有超过3000栋需要改造的楼房,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改造资金不啻天文数字。

  在2011到2013年间,中央财政设立了节能改造和热计量奖励资金,改造验收合格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奖励45元。根据相关政策,威海市财政对每平方米配套37元。即便如此,每平方米的改造费用还缺口100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威海热电集团第一个站出来,承担起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任务。

  “企业不是‘冤大头’,这里面我们有账算。”威海热电集团董事长赵爱国说,“一是企业形象账,这是一笔无形的资产。以往我们企业被投诉,绝大多数都是老旧居民小区供热效果不理想,达不到规定温度。从去年先期改造的5个老旧小区来看,用户室温平均提高5到7摄氏度,投诉数量直线下降。二是确实有经济账可算。保温效果好了,我们就可以适当降低供暖水温,节约成本。据我们测算,老旧小区全部改造完毕后,一年可节约煤炭11万吨,节约资金7000多万元。随着热能效应的充分发挥,现有设备即可满足供暖需求,今后可以少上热源,而一套新的供暖机组的投资就在2亿多元,省下的就是赚的。”

  威海率先实现全市分户计量?

  去年,威海热电集团垫资3746万元改造了5个居民小区,共2289户、2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改造完毕后,这5个小区全部列入了分户计量试点。

  为了保障试点小区居民的利益,威海推行“多退少不补”的政策,即小区居民先期按建筑面积交纳取暖费,到供暖季结束后,如果实际用暖量超出了按面积收取的费用,不用补交;若实际用暖量比按面积收取的供暖费少,可以到供热公司办理退费。去年,在实际供暖天数比往年有所延长的情况下,试点小区的退费额超过了10万元。

  老旧居民小区节能改造的效果,在去年冬天得到了验证。去冬,市区古北一巷15号楼居民孙学清大爷家中室温达到了25摄氏度,比往年提高了七八度。家里变暖,阀门不用开足也能达到适宜温度。因此,孙大爷经常在家中无人或是室外温度较高时调整阀门。孙大爷家按建筑面积需要交纳1200多元的供热费,而通过合理用暖,一冬下来实际用暖费用比以前节省100多元。

  “家里变暖了,花钱还少了,你说俺能不欢喜吗?”孙学清说。

  在威海,老旧居民小区节能改造与供热计量改革同步进行,改造完成一个就马上实施供热计量改革。到2013年,威海将全面完成市区旧楼墙体保温改造任务,计划总投资16.5亿元,改造楼房面积1256万平方米,受益人口32万人。届时,威海有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全面推广供热分户计量的城市。本报记者 彭辉  本报通讯员 吴海华 车田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