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渤海生态持续恶化鱼虾难觅 保护立法无实质进展(4)

2011年09月09日 01:09 来源:央视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解说:

  20个海上油气田,165个海上石油平台,11个热点开发区,19个海水增养殖区,五个大型海水渔场,七个倾倒区,这是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2010年5月发布的渤海海洋环境公报中渤海海域产业的分布情况。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例,“十一五”以来,河北、辽宁、山东三省和天津市全部将石油化工产业作为生产力布局重点。渤海地区的海上油气田与沿岸的胜利、大港和辽河三大油田,构成了中国第二大产油区,全国50%以上的海洋油气工业贡献出自该地区。

  马军 北京公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一旦建设起来,上游冶炼到下游的各种化工制品,这个产业链就可以带来一个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使得它为GDP的增长注入一个强心剂。

  解说:

  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沧州渤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的石化工业园区开发,正在大规模推进。我们的疑问是四个省市的临海建设与工业布局是否考虑到了海洋的环境容量。来自国家海洋局的数据,“十一五”以来,海洋溢油事故的风险不断攀升,仅2008年,渤海海域便发生12起小型油污染事故,发生频率高于南海、东海等海域。近两年,问题似乎更加严重。

  字幕提示:

  2010年

  渤海共发生12起溢油污染事件

  船舶燃料油溢油事件为10起

  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原油污染事件2起

  2011年截至目前

  渤海发生溢油事件14起

  8起为燃料油

  3起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

  3起为不明来源原油溢油事故

  解说: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占中国管辖海区面积2.6%的渤海,每年被排入的污水却占到了全国直接排海污水总量的四成左右,其中工业废水占全国总量的1/5,以山东小清河为例,这条发源于济南郊区,全长237公里的河流,周围密集地分布着造纸和化工等行业的大企业,根据国家海洋局相关公报显示,2010年小清河就排入了渤海大量污染物。

  字幕提示:

  COD(化学需氧量)——11.3万吨

  氨氮——252吨

  总磷——128吨

  石油类污染物——500吨

  重金属——655吨

  解说:

  山东省环保局负责人曾对当地媒体透露,小清河难治主要原因是排污大户均为省内响当当的大企业,不少还是上市公司。而目前像小清河这样的中大型入渤海河流约有45条,他们分处海河、黄河、辽河三大流域,每一条都是长度不同的小清河。

  白岩松:

  像在渤海湾偏东北这个方向,也就是辽东湾这个地区,很多化工企业非常密集,而且大家发现了一个很矛盾、很奇怪的一种现象,每一家企业在上项目的时候,好像也经过了这样一种环评,但是好像合格了,通过了这种环评,加在一起的时候,却成为国家重点要监控的这样一个有可能污染的地区。为什么会产生的一种结局呢?

  我们来看看,2011年围绕着整个渤海的重点监控企业,这中间蓝色的就是渤海的区域,我们看的各种各样的蓝色的这种标点,包括有废水国家重点监控的企业、废气国家重点监控的企业、废水和废气国家的重点监控企业以及国家重点监控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等等,可以看这个密度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一个局面?而我们都知道渤海是一个并不大的海面。

  我们再来看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另一股热潮,这股热潮就是沿着渤海,现在经济希望一个快速的起飞,包括沿渤海的这种经济带等等,都在合作和建设之中,有辽宁的沿海经济带,不小吧?曹妃甸循环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这作为中国改革的第三级。然后沧州的渤海新区,还有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这么一算下来,这几个区已经快把整个渤海戴上了一个黑色的项链,这就是一种庞大的发展动力。

  接下来大家自然要关注,渤海要整治,从某种角度来说,在接纳黄河、海河、辽河,同时也是周围那么多人生活所依赖的这样一种天然的环境,那么有什么招吗?听听我们的专家会怎么说?

  夏青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第一个建议,增加黄河、海河和辽河的入海水量,水利部都提出了要求,估计在这两年里头有可能增加20亿到40亿的清洁水,就是净水。

  第二个建议,能够投资42亿,解决三千万亩农田的农业面源防治,减少氮磷的流失,替代化肥农药,这个到现在还没有实现。

  第三个建议,支持近岸海域的这些城市和工业区,进一步提高治理水平。

  第四个建议,有关这个区域,天津、大连是中国两大石油储存基地,海上的运输量很大,现在海上万一发生输油事故了,交通部已经大大提高了抢险的能力。海上先争取一周,海岸先争取两周,争取在这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实现这样的指标。所以这一部分应该港口、海湾运输要负责拿钱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