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广东:10年投600多亿兴农田水利(2)

2011年09月16日 08:5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成千上万的排涝灌溉机电设施失修失管、效益衰减是广东近年来易涝易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省此次启动的农村中型及重点小型机电排灌工程将新(重、扩)建、技改农村中型及重点小型机电排灌工程9382宗,按涝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所产生的径流量,城镇及菜地按1天排干设计,农田按3天排干设计。实施范围包括贫困地区、重点易涝区中小型机电排灌工程和其他涉农地区中型及小(1)型机电排灌工程新(重、扩)建、技术改造等。

  为改变小山塘、小堤防、小灌区、小陂头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滞后的状况,我省计划在全省涉农县(市、区)中各选一个镇开展建设,整体连片修建“五小”等水利设施,为全省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树立样板,创造经验。同时,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建设,示范带动全省“五小”水利工程的建设。据了解,今后我省将建设100个左右的农田水利示范镇,省级财政将按每个镇8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覆盖、带动全省“五小”水利工程的建设。

  ■新招以土地出让收益中统筹部分收入形成的现金流为依托今年向银行融资百亿元

  我省要在未来10年完成全省农田水利万宗工程建设,需要投入超过600亿元,如此巨额的投入,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是文件含金量最大的亮点之一。广东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将10%的土地出让收益中的45%交由省级统筹使用。

  记者昨天从水利部门获悉,今后广东不是简单地将45%统筹资金投入水利建设,而是以此资金形成的现金流为依托,向银行贷款融资,扩大资金规模,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放大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45%统筹资金的作用。

  据统计,2005年—2010年广东平均每年的土地出让收入是760多亿元,如果按照此平均数计算,省级平均每年可统筹资金约19多亿元,省级水利建设资金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

  为此,我省计划以土地出让收益中统筹部分收入形成的现金流为依托,向银行贷款融资,进一步扩大土地出让金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出让金的作用。

  按照不久前省财政厅和省水利厅联合制定的《扩大省级水利融资平台融资方案》,我省今年将向银行金融机构贷款100亿元,计划在今年10月底前先扩大融资50亿元,余下50亿元待第四季度再行决定。融资期限为12年,主要以省级统筹的土地出让收益来还本付息。

  省水利厅表示,通过此项措施,广东在未来十年内,可根据当年的财力及工程建设情况,适时增加省级贷款资金,超前投入水利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水利建设投入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扩大省级水利资金来源,弥补水利建设资金缺口。据了解,广东省级筹集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将重点投向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农田水利建设任务重的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和水利协调发展。

  ■专家观点

  我省投入600多亿元全面开展农田水利万宗工程建设,对此,华南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就好教授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田水利建设相比滞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原来农民投工投劳的水利建设机制在改革开放后已经瓦解,政府投入未能完全弥补其所留下来的空白。”李就好表示,当前广东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有望改变这种状况,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

  对于今后如何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李就好认为,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各个部门之间要形成合力。“目前,农业、水利、国土等部门均有涉及农田水利的建设,各个部门之间能否良好地协作,让农田水利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对今后农田水利建设的效果有十分关键的影响。比如说,按照现在的分工,水利部门主要负责大渠道的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是小渠道和田间的整治,如果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便难以得到很好的呈现。”李就好认为,今后,广东应该建设稳定的农田水利建设协调机制,让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效用。

  □南方日报记者 陈清浩 通讯员 粤水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