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谁来管

2011年10月08日 10:03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碰上今年的大旱,要没有渠里的水及时给庄稼浇上,恐怕绝收都有可能。”记者近日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李嘴村见到村民张登文,他从前可没少跟“水”着急,每当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家家户户都盼着渠里的水先浇到自家地里,人人争水就只能“谁方便,谁先用”,往往上游的田已经浇了两遍,下游还不见有水来。张登文回忆,从前为了等水,他甚至要熬大半夜,而且渠里的杂草、垃圾也没人管,堵了渠就会影响来水。

  如今,除了有镇罗水利工作站的基层水利工作人员负责村一级的水量分配问题,对村里的农田水利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巡护,还有村里的农民用水协会,有计划地协调村民轮灌,并对渠道进行日常维护。张登文的切身感受是,现在渠道有人管、用水矛盾有人调解,用水更方便,邻里矛盾更少了。

  与在李嘴村见到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到位,田间“毛细血管”通畅的情况不同,记者观察到,在全国不少地方虽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到位,但由于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管理的薄弱问题影响到农田水利作用的发挥。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一直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一在建设,一在管理。建设问题显而易见,管理问题更不容忽视。

  在我国,对灌区的管理机构只设到支渠一级,斗渠以下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位于灌区渠系的末梢。过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一直隶属于社队集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改变了原来社队集体与农户的关系,农田水利的公益性碰到了家庭生产经营的个体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出现主体缺位的问题,“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据调查,目前全国仅有61.1%的乡镇设有水利站,一些乡镇只设1至2名水利员,有的既无水利站也无水利员,已有水利站四分之一靠自收自支,经费没有保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