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海上油气开发如何防范环境风险?

2011年10月14日 09:47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沸沸扬扬4个多月,蓬莱19-3溢油事故仍未画上句号,溢油还在继续。10月10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监测结果显示,蓬莱19-3油田C平台附近仍有油花溢出。而油田作业方康菲公司则按部就班地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信息,披露最新的封堵和收油措施。

  为切实防范海上溢油事故,国土资源部日前会同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通知,组织开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污染风险防范大检查。

  但是,已经持续4个月的渤海溢油事故仍有太多疑问等待解答:为什么不能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向公众通报?为什么事故责任方康菲公司敢于表现得如此傲慢?到底何时才能完成对溢油源的封堵?事故对环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赔偿又该如何进行?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海洋石油发展战略与风险防范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地质科学、钻采技术、危机处置、海洋地质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就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开发给环境带来哪些风险?

  海洋开发需谨慎慢行

  有人把渤海比喻成“摔碎的盆”,就是形容渤海地层的断裂构造特征。据介绍,蓬莱19-3油田位于地震多发带,是一个较为破碎的断块油田。断层切割形成的断块构造形态各异,油田被断块分割成东、中、西3部分,南北向又被分割若干区,形成井字格局。由于形成年代相对较晚,在浅表层的断层比较陡峻,封堵性比较差,一旦注水采油的压力分配不均,原油就可能沿着断层的缝隙涌上来。

  曾有人质疑,这样复杂的地质结构是否适合石油开采,如果进行石油开采,反过来是否会对地质结构产生新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油气研究中心主任吴时国说:“这一项目曾进行了环评和地质结构分析,但可能对潜在的风险认识不够。对此,除了需要加强海洋环境评估以外,还需要完善相关检测标准。”他认为,今后在进行海上油气开发时,应该慎重考虑整个开发给环境带来的风险。

  抛开地质条件复杂这个客观条件不说,此次蓬莱19-3溢油事故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康菲公司作为作业方难辞其咎。

  根据蓬莱19-3油田的总体开发方案规定,油田B平台要采用分层注水的开发方式,但康菲公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长期笼统注水。这就无法发现和控制与采油井不连通的注水层产生的超压,造成与之接触的断层失稳,发生沿断层的向上窜流,这是B平台附近海域溢油事故的直接原因。此外,B23井注水出现异常,理应立即停注排查,作业方却未果断停注,造成溢油量增加。

  C平台未进行安全性论证,作业方擅自将注入层上提至接近油层底部,造成C20井钻井过程中接近这一层位时遇到高压发生井涌。同时,康菲公司在作业过程中还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把C20井的表层套管下得太浅。

  表层套管是用来保护井洞及浅表地层的。在钻井过程中,钻遇高压层段失控时,井涌泥浆、原油、天然气、沙砾、水、岩块一起上涌。在高速喷涌过程中,小沙块与井口的金属发生碰撞后,油气混合物就可能被引燃或发生爆炸,因此必须要安装套管、防喷器等进行保护。C20井的表层套管原本设计为350米深,而康菲公司仅下了235.7米,这样安全系数就大大降低了。当发生井涌时,表层套管下部地层承压过高,造成原油及钻井泥浆混合物侧漏至海底泥沙层,导致C平台附近海底溢油。

  “康菲公司在对事故的认识上,仍存有侥幸心理。”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李相方认为,“事故造成的后果不应该如此严重,对注水造成的溢油,企业应该有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他呼吁,应提高对导致海洋石油开发事故的人为因素的认识,“国际上类似的事故时有发生,而自然环境恶劣、工作空间有限、科技装备技术含量要求高等都可能诱发事故,所以需要在人为因素上加强认识”。

  对此,李相方建议,要提高海洋开采的技术水平并改进装备。目前,我国非常缺乏海洋石油开发的抢险救援装备,还需要加强安全生产的检测、安全装备的评价系统等。同时,他认为,我国还要继续加强海洋石油安全开发的综合人才、领军人物、管理队伍的培养建设,改进高效和长效管理体系。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珊珊】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