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水于民”解决长久抗旱挑战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贮水于民”解决长久抗旱挑战
2010年03月29日 08: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干旱近些年似乎一直与中国过不去。每次大旱都带来很大规模的损失,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干旱这样频繁?如何彻底解决“下雨涝,不下雨旱”的困局?

  今年的西南云、贵等地大旱,暴露出西南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真问题:多年的投入欠账与制度缺失,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种粮的比较利益低下使农民不愿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取消的“两工”制度也使农民即使在农闲时也难以组织劳动力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修;国家对水利设施只投大江大河与粮食主产区,山区与丘陵等非粮食主产区的小农田无人投入等。这些原因导致这些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无法承担更大一点的干旱风险。

  这次的西南地区大旱会对我国的农产品市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仅从目前来讲还难以判断,关键要看对春种的影响程度。西南地区不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对小麦、大米市场影响有限,主要影响应该是经济作物,包括花卉、茶叶、烟叶、甘蔗等。目前的大米价格波动不排除是投机炒作,如果大米价格大幅度上扬,国家可以通过储备粮进行调节。经济类作物的价格变动可能会激烈一些。

  笔者认为,要解决“下雨涝,不下雨旱”困局,国家应拨出专门资金,用于山区、丘陵区的沟塘渠堰等小农水利建设,推行“贮水于民”工程,既能提供就业岗位,又能给贫困地区的“生存水”提供长久保障。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农闲时,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都被动员起来修建沟塘渠堰,这些在农村村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只可惜三十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吃那时的老本,自从80年代分田到户后,沟塘渠堰的修建维护就没有人管了,国家的投资都被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虽然近年来加强了对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但山区丘陵区的沟塘渠堰却被忽视,没人投资建设。所以这么多年下来,许多山区丘陵区农村的贮水设施都已被淤平了,起不到贮水的作用了,一到夏天雨季,就发生涝灾;一到春夏交替的旱季就无水可用,发生旱灾。

  笔者建议,国家拨出专门经费,让那些村庄的农民在农闲时进行修建贮水用水的沟塘渠堰。比如,一个100人的村庄,拨给其2万元修建资金,以工代赈,让他们把自己村庄的贮水设施修建好,用少量的资金带动更多的劳动力。比如,每个农民一个月500元,一年下来6000元,600亿元维修资金一年可提供1000万个就业岗位,既能让这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解决“生存水”问题,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收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郑风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