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再出“重拳” 电力担当“排头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节能减排再出“重拳” 电力担当“排头兵”
2010年05月21日 17:0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电力行业在去年提前完成“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任务后,2010年将再关停1000万千瓦,为实现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在从电力大国转变为电力强国的道路上作出新的贡献。

  关停小火电攻坚节能减排重任

  国家能源局21日与26个省、区、市政府签订了2010年关停小火电机组责任书,将超过1000万千瓦关停计划分解落实到140多家电厂的近400台机组,同时明确了关停时间。

  “进一步关停小火电,不断提高燃煤电厂的效率和环保水平,既是今年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一项当务之急,更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2010年全国电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上说。

  张国宝说,从目前开始到9月底前,将实施小火电关停情况日报制度。不但要派工作组赴各地现场检查小火电拆除情况,签署关停确认书,还要求各地公布关停小火电机组的清单,接受社会监督,防止小火电死灰复燃。

  他表示,受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很难改变。作为世界煤炭消费最多的国家,煤炭生产消费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2009年,全国煤炭消费31亿吨,50%用于发电。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的比重还会继续上升。

  据介绍,截至目前,2010年我国已累计淘汰小火电机组411万千瓦。按照新的关停计划,“十一五”全国将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超过7000万千瓦,相当于英国全国的装机总量。

  我国近日召开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并且表示要“采取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确保落后产能在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

  小火电再压1000万千瓦,经济环境再显双效益

  据国家能源局介绍,按照新的关停计划,“十一五”全国将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超过7000万千瓦。按同等电量由大机组代发计算,每年可节约原煤8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4亿吨,分别比2005年减少2.6%、5.5%和3.2%。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许永盛说,小火电再压缩1000万千瓦,使电力工业特别是火电整个效率水平、环保水平有一个更大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电力行业在中国乃至在全球都是比较领先的。

  我国火电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至目前,“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累计关停小火电6417万千瓦。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重从“十一五”初期的43.37%提高到67.11%,高效的清洁机组已经成为燃煤发电的主力。

  据介绍,最近两年的新机中,每千瓦时发电煤耗可降到270克甚至更低。而此次参与小火电机组集中爆破的辽宁国电朝阳发电厂,其淘汰机组每千瓦时煤耗近380克。作为国产第一台和第三台20万千瓦机组,其爆破拆除,每年可节约原煤3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5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万吨。

  迎难而上,变电力强国

  张国宝说,目前关停小火电的难度加大。首先是可关停的小火电机组越来越少,据统计,全国现有30万千瓦以下的纯凝火电机组约为7000万千瓦,单机10万千瓦以下的机组只剩下1466万千瓦,其中相当部分处在电网的末端或者是独立电网,承担着当地的主要供电任务,短期内很难关停。此外10万千瓦以上的机组很多还未到服役期限,涉及的人员较多,关停难度大。

  同时,小火电机组关停指标难以跨地区调配,随着关停工作的深入,现役小火电机组地域分布更加分散,关停容量难以跨地区调配,实施分散关停集中建设的难度加大。

  此外,人员安置任务更加繁重,债务处理更加困难,资产关系更加复杂,配套电网建设、人员安置等配套条件也还不满足。

  但张国宝表示要迎难而上,坚决确保今年三季度前完成关停1000万千瓦小火电的目标。

  张国宝说,下一步将采用一系列综合措施促进关停,包括鼓励关停一定规模的小机组并能妥善安置职工的“上大”项目,优先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改进调度方式,扩大节能发电调度试行范围;严格执行小火电机组上网电价管理办法;加强对火电机组污染物排放的监督检查和排污收费管理;鼓励关停机组享受发电量指标交易补偿等。

  “我国只有进一步优化火电结构,提高单机容量,提升机组水平,才能从电力大国转变为名副其实的电力强国。”张国宝说。(记者王优玲)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