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岭南写真:探访客都梅州古围屋“南华又庐”

2011年04月06日 14: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梅州4月6日电 题:探访客都梅州古围屋“南华又庐”

  作者 杨草原 陈远辉

  在客都梅州南口镇侨乡村的鹿湖山下,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客家围屋依山脚逶迤而建,或各自成幢或相互守望绵延数里,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在这古典客家围屋群落中,南华又庐最吸引眼球,是古围屋中璀璨的一颗明珠。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南华又庐。走进院门,映入眼帘的是正门上方石匾上镌刻的四个鎏金大字“南华又庐”。这座古围屋的设计可谓巧夺天工,墙壁上,门窗上,柱子上,门楣上……目之所至,皆是精美绝伦的壁画和雕刻,花鸟鱼虫、天地人畜无不美轮美奂,栩栩如生。屋檐下,甚至门前的桂花树上都装饰着一盏盏红灯笼,与树叶红绿相映,煞是好看。

  围屋的守护者,创建者潘祥初的幼孙潘正昌领着我们走进古围屋,一边走一边向我们介绍着这座客家围屋的历史:潘氏祖先先建成“南华庐”,而潘祥初亦喜爱传统,又尊崇祖先,故将新建围屋命名为‘南华又庐’。“南华又庐”虽然较晚建造,却比‘南华庐’的名气响亮多了。

  南华又庐建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是客都梅州最大的客家古围屋之一,也是客家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结构,房屋外观宏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屋内分上、中、下堂,二楼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屋背有果园,全屋共有一百一十八间房,大小厅堂几十个,故称“十厅九井(天井)”因创建人潘祥初生有八子四女,八个儿子分居八堂内,则拥有八厅八井,加以上、中二堂地大厅和中央的天井,所以有“十厅九井”的说法。

  南华又庐讲究对称。东边一个走廊,西边同样一个走廊。左边一个天井,右边同样一个天井,最后以中堂和中央天井为轴对称。中堂大梁上,雕龙画凤,神魔鬼怪,尽在其上。中厅天井,各种奇花异草争相开放,装扮着这座古围屋。绕到后花园,虽然已经荒芜,但依然气派,无论是花坛还是水池,都建成莲花形状,壁上嵌有鱼虫字画。

  南华又庐是集军事防御、财势、艺术、人文、休闲于一体的古宅。房子虽然不高,可在屋顶建有炮楼,还设有观察孔和射击口,站在炮楼上极目远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田野风光、俨然瓦舍尽收眼底。

  古围屋创建者潘祥初的发家史颇具传奇色彩。他青年时代卖过豆腐,打过杂工、做过小本生意,十七岁漂洋过海,到南洋去淘金。他的原配是童养媳,这个童养媳身体很差,晚上睡觉也会小便失禁,潘先生对此非常担心。可是当原配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以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钱财滚滚而来,家宅从此兴旺。

  潘祥初的儿孙后裔计有一百多人,分布海内外各地,有多名博士、学者和企业家。在南华又庐这座人文底蕴丰厚的围屋滋养下,潘家后代可谓是人家辈出。其中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全美华人总会前主席、美国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潘毓刚先生就是创建者潘祥初的裔孙。

  客家围屋是中国的五大特色民居之一,南华又庐因其建筑造型独特,具有典型客家民居特色,吸引了众多的观光者,还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前往考察。(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郁菁】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