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岭南写真:侨乡梅州 桥连四海客家人心

2011年04月20日 16: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梅州4月20日电 题:侨乡梅州 桥连四海客家人心

  作者 杨草原 周涛 古敏灵

  在中国大地上随处都能看到桥的身影。但当你走进广东梅州却会发现,原来,梅州的桥和桥文化如此丰富。桥,在字典上解释为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而梅州的桥则被喻为连接海内外客家人的亲情纽带。

  梅州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海外侨胞广泛分布于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30多万人,而在台湾客家同胞400多万人中,有160多万是祖籍梅州人。海外客商侨胞不仅人数众多、分布广,而且实力强,对故乡贡献极大。

  自古以来,梅州就是粤东北的门户和水陆交通枢纽,也是著名的商贸中心。由于梅州山峦连绵,河川纵横,交通非常不便,贫穷的梅州人渴望修建一座使天堑变通途的大桥,于是,旅居海外的华侨纷纷捐款,终于圆了梅州人的大桥梦。据当地人介绍,一座桥梁就是一座碑石,铭刻着海外游子对故里难以割舍的赤子情怀。

  在众多桥中,“表现力”最为突出的当属梅江桥。梅江桥属梅州市第一桥,也是梅州城市兴衰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它横跨梅江,连接梅城南北,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建成。它历经抗日和解放战争动乱,几经修缮扩建仍屹立于梅江U形的顶端,是当年沟通南北两岸的咽喉要道。梅江桥造型美观实用,拱形的护栏,是早年梅城的标志性建筑。1965年,郭沫若先生来到梅州时,看到梅州此情此景,曾称赞梅州是“文物由来第一流”。

  据梅州市侨联介绍,梅江桥是梅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当时是由饶芙裳等梅县热心人士发起,得到梅县殷商和海外广大热心桑梓建设的侨胞以及外籍神父等共同捐资,共耗资112300余银洋,于1934年冬初步建成的。在8100多个捐款者中,包括了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其中,海外华侨潘植我、侯广夫人分别捐助大洋1.5万元、1.2万多元。他们甚至通过义演、发行彩票的活动方式,募得大洋21223元寄给筹备组,促成了梅江桥的顺利落成,梅江桥曾被间断使用,几经加固修缮后,又重新投入使用,并服务梅州人至今。

  除梅江桥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梅州的旅外华侨捐建桥梁从未间断,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华侨捐资的热情更加高涨。据统计,从1978年至2001年,旅外梅州乡亲已为家乡捐资建桥达1091座。如德龙大桥、嘉应大桥、宪梓大桥等均是由梅州旅外华人华侨及旅港澳台的乡贤捐建而成。如海外侨胞熊德龙、旅港乡贤田家炳、曾宪梓等许多社会各界的客家企业家,都在对梅州建设进行着长期大量的资助,为梅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梅州大桥、东山大桥、梅江桥、嘉应桥、宪梓大桥等8座横跨在梅江河上的大中型桥梁,联结起城市的东南西北,为市民的交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梅州的桥也被旅外客家侨胞形容为连接海外乡亲和故里的一根纽带,根在梅州,另一头则连着港澳台,连着东南亚、欧美,连着每一颗海外游子的心。(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