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济南皮影戏 抹不掉的童趣

2011年09月02日 16:42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0多年前,山东济南的人民商场西头,有一家皮影戏班,班主是著名皮影艺人李福增。戏班的演出场所约100平方米。戏园里摆放着一条条长板凳,前面悬挂着一幅银幕。演出有时在下午,但基本都是在晚上。演出剧目大多是《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每当夜幕降临,爱好皮影戏的人们便纷纷来到戏园,抢占好位置。戏园里很快坐满了观众。随着锣鼓敲响,引人入胜的皮影戏开场了。

  皮影戏,又叫挑影子,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曲艺。据说,它起源于西汉。史载:汉武帝宠爱的王夫人(一说是李夫人)病死,汉武帝思念不已,废寝忘食。有个叫少翁的术士想了个办法。夜晚,他悬挂了一个帷幕,里面点上蜡烛,再选一个酷似王夫人的美女在幕前来回走动。汉武帝看后感到夫人又复活了,于是龙心大悦。由此也就促成了皮影戏的诞生。到了宋代,皮影戏已经广泛流传。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包装皮为之。”《清明上河图》中就有皮影戏的演出场景。皮影戏还流传到国外,被法国的历史学家乔治·萨杜尔誉为“世界电影的鼻祖”。到了晚清、民国时期,皮影戏风靡陕西、河北、山东的大部地区,形成了众多流派。李福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制作的皮影美轮美奂,唱腔博采众家之长,真是“一口道尽千古事,两手抵挡百万兵”。后来他还曾赴京参加皮影戏汇演,获得金奖。

  我那时不到10岁,和李福增的儿子是小学同学,住得相隔不远。李福增的儿子很随和,鼻子有点大,同学们送他一个外号——“牛鼻子老道”。由于他的缘故,那时我们班的男生都迷上了皮影戏。课余时间,大家不是忙着刻影子,就是学着唱影戏,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皮影学校呢。雕刻影人需要专用刀具、细牛皮或细羊皮以及透明颜色。我们没有这些东西,就用小刀和废弃的硬纸盒来制作,有钱的同学还专门买来铜版纸。“牛鼻子老道”经常拿来一些影子画样让大家比着画,画好后就铺在厚纸板上刻起来。有的同学刻得上了瘾,竟在上课时也刻,被老师逮住,不仅影子被没收,还要被罚站。有的同学耽误了作业,让家长责骂一顿,甚至把影子一把火烧了。但这些都没能浇灭孩子们对皮影的浓烈童趣,依然乐此不疲。我的同桌刻影子既快又好,老师没收后拿到办公室,其他老师见了都赞不绝口。还有一个被大家叫做“刘小”的同学学唱皮影戏惟妙惟肖,同学们都爱听他咿咿呀呀地唱,连李先生也十分赞赏,说:“小子,跟我当徒弟吧。”皮影戏园还卖类似月票的小牌,拿小牌进园不用交钱就能看戏。“牛鼻子老道”时常拿来小牌分给要好的同学,去看“蹭”戏,谁得到小牌都会乐得一蹦老高。

  李先生从北京演出载誉归来不久,就为我们全校师生义务演出了一场。那天,学校借用了区政府的礼堂。李先生演出了“哪吒闹海”、“大闹天宫”,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然而,世事难料。这次演出后不久,德艺双馨的李先生就染病仙逝。那时的他,正值英年,演艺也炉火纯青。大殡那天,省市文化界的领导、名家、朋友和同仁以及热爱他的观众纷纷前来送行,送行的队伍长达一里多路。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来了,想起他的好处,不禁痛哭失声。(朱晔)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南若然】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