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广东梅州侨乡民间艺术“常青树”竹马舞

2011年09月17日 21: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梅州9月17日电 题:广东梅州侨乡民间艺术“常青树”竹马舞

  作者 杨草原 古敏灵 万自明

  广东梅州五华县的竹马舞是民间表演艺术的“常青树”,它诙谐幽默,常演常新,深受民众喜爱,代代相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近日,记者走访五华县采茶剧团,见到了正在指挥彩排的五华竹马舞传承人罗爱青,观看了精彩的竹马舞。

  据《五华县志》记载,竹马舞起源于唐代江浙一带,明末清初传入五华县,鼎盛时期曾有演出团队22个,遍及每个村寨。至上世纪80年代,民间传统艺术得以复苏,五华县新桥镇每个村都有一支竹马舞演出队,穿村过寨到周边地区表演。2000年,新桥镇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竹马艺术之乡”的称号。2007年,五华县竹马舞被列入第二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五华县采茶剧团,罗爱青告诉记者,竹马舞的演出团队时有排练,并常年免费下乡表演。

  竹马舞表演道具独特,除竹马外,还有舆车、幌伞、鲤鱼灯、鸡灯等。音乐曲谱为热烈奔放的民间小调,配以元宵观灯为主要内容的歌词,如“正月里来是新年,弦箫鼓乐闹连连,普天欢庆元宵节,家家结彩又张灯”。其演出场面宏大,角色众多,诙谐风趣。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竹马郎穿袍骑竹马,竹马娘摇扇坐舆车,丑婆手执罗帕张口笑,丑公弯腰手推车,侍女打幌伞,俏妹头顶六畜灯……全体演员载歌载舞,表演中不断变换队形,精彩场面令人过目难忘。

  罗爱青介绍说,五华竹马舞的每一个竹马班都善于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在同一竹马曲调中添入新词,虽表演形式变化不大,但内容都是新的。在五华县北部,每逢春节竹马一开锣,三村五寨的民众便成群结队前来观看,有“年年春节打竹马,明年再看又新鲜”的说法。

  五华县采茶剧团的团长李展峰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五华县文化部门曾多次组织人力对竹马舞进行挖掘整理,并在道具、音乐、歌词和舞蹈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使演出质量不断提高,多次参加省市演出获奖。2005年11月,参加广东省旅游文化节暨岭南民间艺术大赛演出荣获银奖;2006年2月,参加在云浮举办的广东省民间艺术汇演,大型民俗竹马舞《客家妹子回娘家》荣获金奖。

  罗爱青说,竹马舞的表演人数不定,少则20人,多则上百人;年龄也不受限制,任何人都能在竹马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今有8支竹马舞表演队伍常年活跃在民间,甚至走进了五华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生们跳竹马舞。此外,竹马舞还吸引了不少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尼等地回来的华侨华人观看。

  谈及竹马舞的未来,罗爱青说,“我们希望竹马舞能够走出梅州,走出国门,并一直传承下去。” (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