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侨乡见闻:歇马村老人家的“星巴克”

2011年09月25日 15: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侨乡见闻:歇马村老人家的“星巴克”
    坐在商店柜台上,仔细地将木抽屉中的钱用手展开压平,按面值分类放在一起,是73岁的梁立培每天“最开心的时候”。陆春艳 摄
    下午时分,村里的老太太们总喜欢聚在梁立培老人的小店门口,时而聊聊家常,时而望着不远处的码头发呆。陆春艳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社恩平9月25日电 题:歇马村老人家的“星巴克”

  中新社记者 陆春艳

  73岁的梁立培坐在商店的柜台上,仔细地将木抽屉中的钱用手展开压平,按面值分类放在一起,还不时用手抬抬滑下来的红框厚底眼镜。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也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广东恩平歇马村里有三家小卖部,除一家只在晚上才营业的之外,另两家都是老人开的。梁立培的店在村东头,80岁的郑润送则在相隔百余米外的村子中部经营。两家小店不仅为乡亲提供着生活用品,更是村里老人们休闲娱乐、打发时间的聚集地。在村里年轻人眼中,这里就是老人家的“星巴克”。

  每天清晨,人称“三婆”的郑润送起床梳洗、吃过早饭后,就会去打理和老伴儿共同经营的小店。自从30年前盘下这间店面,他们一直在这里做生意。每天9点左右,梁立培也会准时开张营业。

  别看店小,两位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意经。“三婆”说,“香烟、酱油、盐这些生活用品的销路最旺”,而在梁立培的小店,饮料是最受欢迎的。

  然而,两家小店的风光早已不复当年。以前,村边锦江河上并没有修建大桥,乡亲们需要坐船渡河才能去东城镇买东西。“那时,小卖部的生意很兴隆,每天都会有100多块钱的营业额。”“三婆”说,自从大桥投入使用后,乡亲们去镇上方便了,小店的营业额就降到只有几十块钱了。

  “20年前,我店里每天的营业额100块左右,20年过去了,现在仍然是这个数字。”由于地处码头附近人流较多,梁立培的生意受到的影响似乎稍小。

  尽管歇马“举人”村风景区发展得如火如荼,可两家小店的生意并未因此改观。“三婆”说,“村里游客多了,但一般不在这里买东西。”虽然收入不见起色,但是都有子女在海外的两位老人并不担忧,儿女的供养才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老人开心才是最重要”,梁立培在恩平市当老师的小儿子说。

  对老人家而言,做生意只为打发时间。但对于20多岁的梁小燕来说,“三婆”的小卖部却承载着自己童年的幸福回忆。“小时候,妈妈不允许我吃冷饮。可是,每当手里有了钱,总会来这里买一根冰棍,大吃一番。”

  与“三婆”年纪相仿的三位老姐妹正在店里打麻将。对于她们来说,每天准时到这儿打麻将成了生活习惯。“大家都把打牌当做活动脑筋的运动,子女都在外面,这样我们也不寂寞”,佩琴姨边说边摸了摸桌上算输赢的扑克牌。

  相似的场景也在梁立培小店门口上演。那里晚上常聚集着打牌的老人,他们边玩边聊天,累了就点上水烟筒休息一会儿。下午时分,这里则是老太太们的“阵地”,门口几把椅子常会坐满老人,她们时而聊聊家常,时而望着不远处的码头发呆。这两日着凉了的“三妹婆”成为话题:“年纪大了就要注意,天凉就该加衣服啊”、“晚上得多盖了……”老人们用略带嗔怪的语气表达着关切。

  每天晚上10点左右,“三婆”送走所有客人,才会关掉小卖部;梁立培也关上了小店的大门。“星巴克”前又归于平静。(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