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山灯戏:秀出巴东“胖筒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重庆梁山灯戏:秀出巴东“胖筒筒”
2009年11月02日 17:43 来源:重庆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说起川戏,重庆几乎无人不晓。但说到巴渝大地的另一古老剧种梁山灯戏,人们就所知不多了。梁山灯戏是梁平县土生土长的民间地方小戏,俗称“包头戏”,本地人也称它“端公调”或“胖筒筒”调。由于它植根于民歌民谚,又和民风民俗融为一体,走村串乡,走南闯北,它的声腔和表演形式,影响了湘、鄂、豫、赣、云、贵、川等11个省,在这些地方剧种里,现在还能找到“梁山灯调”的曲型和旋律。

  梁山灯戏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间,至今有470多年历史,是从梁山(现梁平)县民间流行的“玩灯”、“秧歌戏”中脱颖而出的。

  据史料记载,“玩灯”这种形式,兴于汉室宫廷,盛于唐都,以后传播到各地,至宋代民间已经非常普及。闹灯中的“灯”,包括龙灯、车灯、车牛灯、马灯、彩篷灯等,其实就是民间“闹元宵”的各色花灯歌舞。到明代,每逢迎春节庆时,梁山县城、集镇甚至乡村,到处搭起彩棚,灯车上人们扮着杂剧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舞弄游春,一时锣鼓喧天,鼓乐齐鸣,载歌载舞,穿街过巷。这就形成了后来灯戏的基本架构形式。

  至于“秧歌”,那是更早诞生于人们劳动中消累解乏、展劲加油的自娱自乐形式。以后演变成秧歌戏延伸到民间的婚丧嫁娶中,经常出现在城镇乡村,田头院坝。秧歌的表演随意诙谐,很有点俚俗色彩和淳朴清新的泥土味。“灯”和“戏”逐渐演化融合,就有了现在的灯戏。

  灯戏以前多为喜剧和闹剧,大多由讨人喜欢的丑角“扮灯”,所谓“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梁山灯戏逐渐向周围民间传演,影响了外地十几个戏曲剧种,还在于它的曲调清新,琅琅上口。后来的湖南花鼓戏、湖北提琴戏、赣鄂皖文曲戏、云南巧家花灯戏、贵州阳戏、四川各地灯戏等,都吸收了它的调式,形成了一个“梁山调”腔系。有专家研究发现,还有某些地方剧种的声腔,直接起名“梁山灯调”,如“襄阳梁山调”、“长阳梁山调”、“随州梁山调”等等。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戏曲专家纷纷从不同角度证实:梁山灯调渗入南北其他剧种的还有:陕南花鼓戏、粤北采茶戏、宁化采茶戏、贵州花灯、云南花灯、汉剧、川剧、滇剧等。

  说起灯戏的表演,传承人陈德惠总结出六字特征:“扭、跩、跳、嘻、笑、闹”。例如传统剧目《滚灯》、《戒赌》、《淘气宝》、《帮工》、《假怀胎》等等,演员的载歌载舞伴随表演始终,随着琅琅上口的声腔和节奏鲜明的锣鼓点,演员又扭又唱,加上幽默风趣的身段和滑稽夸张的表情,逗得观众十分开心。

  梁山灯戏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重庆市政府正在采取各项保护措施,确保它的传承。(嘉骢)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