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港澳"独居"老人管理有空白 专家帮忙支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中山市港澳"独居"老人管理有空白 专家帮忙支招
2010年01月11日 09:23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独居老人往往不喜欢出门交往,给社会救助和关爱造成困难。 (于涛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港澳老人远离亲友,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日前关于广东省中山三乡镇一香港老人怀疑死在家中7年,被发现时已经变成白骨的报道(详见《广州日报》1月9日A11版报道《厕所里惊现一堆白骨六旬屋主疑已死7年》)见报之后,立即引发极大关注。

  在网站评论栏中,网站发起了一项调查投票,在设置的三个选项中,76%参与投票的网友选择了:“社会缺少对独居老人关注,社会人文关怀有所欠缺”的项目,表达了自己对“独居”老人的关切。

  记者跟踪新闻调查发现,中山市针对本市“独居”老人的保障项目不少,可是对于许多港澳“独居”老人的关注依然不足。

  “户籍不属本地、很难进行管理”是主要原因。心理学家认为,“独居老人”的心理问题不分地域,应该受到同等重视。

  而社会学家则建议:“可以建立电话、网络等访问机制,消除相关部门管理范围的盲区,保障港澳老人在中山的生活状况。”

  调查 港澳“独居”老人数量众多

  事件发生之后,记者连续几天追踪调查得知,发现怀疑死亡7年变成白骨的香港“独居”老人并非个案,看见新闻后,就有市民向记者报料,就在不久之前,他在中山还发现过一位无家可归,住在荒野,20年只靠捡垃圾为生的“香港阿伯”。

  记者了解到,这名阿伯名叫赵焜枝,已经80多岁高龄,现在就一个人住在中山市南区荒野地的一间小木屋内,“老人原籍中山,年轻时候到过香港打工,并且拿到了香港身份证,直到现在都还是香港户籍。在上世纪80年代,60多岁的“香港阿伯”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可是由于种种原因,20多年以来,老人一直无家可归,终日只靠捡垃圾为生,吃饭也全靠自己种菜,“直到最近才被一个路过的阿姨发现。”

  记者随后通过采访相关部门得知,由于毗邻港澳,中山居住着众多港澳户籍老人,更由于远离亲友,他们大部分都过着“独居”生活。

  中山市外事侨务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侨务局对于港澳户籍在中山生活的老人,“很难进行系统的统计”,该负责人承认,中山应该有很多港澳老人,“港澳老人来到中山生活,生活圈子一般都局限在‘同乡会’之中,如果没有亲人朋友在身边,生活就全靠自己照顾了。”

  记者了解到,相比中山市本地的“独居”老人,这些港澳老人所受的关注明显不足。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相关负责人在采访时表示,中山志愿者最先关注的还是本地独居老人,并已经与中山市民政局合作,针对本地“独居”老人开展了“居家养老工作”,但该项工作“暂时没有涉及港澳地区户籍的老人。”

  “港澳‘独居’老人的生活困难我们也有所了解,但是目前照顾本地老人工作量已经很大,而且由于他们大部分不是中山市本地户籍,在统计和管理上面也有难度,我们很难全部兼顾到位。”

  建议 设立电话、网络随访机制

  中山市人民医院心理健康科主任甘露春表示,说:“独居的老人多具有性格方面的障碍,心情低落,不愿意和别人来往,经常会患有‘老年抑郁症’。”他建议,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对他们进行看护,让独居的老人,能够正视自己的疾病和心理状态。

  中山市社科联主席尹绪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这样的极端案例虽然发生在中山,可是应该被看做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港澳地区的老人,更加应该受到关注。”他表示,虽然情况的出现是难免的,但是应该有更多应对的方式。“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应该和居委会配合起来工作。”

  尹绪忠认为,一个不愿管,一个管不过来,造成了物业和居委会之间的职责盲区,“面对本地老人和港澳老人的管理空白,可以尽量灵活的解决,虽然不可能做到每天或者定期的上门查看生活情况。但是可以尝试进行电话访问,网络调查等等定期联系的基本管理手段。” (李冀珩 张丹)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