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梅州六百载玉水村如诗如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侨乡梅州六百载玉水村如诗如画
2010年01月27日 11: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梅州一月二十七日电 题:侨乡梅州六百载玉水村如诗如画

  作者 杨草原 叶志明 曾仕谦

  走进侨乡广东梅州城北玉水村这个数百年的古村落,一草一木都让记者感受到这里的历史、文化气息。距离广东梅州城北二十公里的玉水村,是一个常住人口只有三百多人的弹丸小村,这里没有名山大川的气派,也没有显赫的名声,只有古老的旧式建筑和淳朴的村民,但她的历史已经有六百多年。

  据当地村民介绍,在一百多年前,梅州(原称嘉应州)和江西商贸交易非常繁荣,江西没有海盐,但盛产农作物。于是梅州人就把海盐运到江西去卖,返回时又从江西运回农作物。当时这种跨省的商品运输就是靠人力一担担地来回挑,这一挑就挑了一百多年。玉水村,就是梅州和江西当时商品流通运输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通往村里的石板路两旁,如今还有很多已经废弃无人居住的破旧小楼,这是当时担夫歇脚的古驿站,它们更能让人想起这里曾是多么的繁盛。

  记者二十六日在这里采访时看到,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玉水村的古民居依然安静地守在村中一隅。虽未声名在外, 但这些过去村中大户人家修建的房屋,处处彰显着前人的智慧和独具匠心。村中的崇善堂建于光绪三十三年,是一座

  保存尚好的古民居。它的结构是客家民居极具代表的十厅九井的三堂屋。只要你抬脚迈进大门,就会迎面看到厅堂中间挂着的巨幅中堂,接着便会看到中堂下面佛龛上及其两边摆放着的各种瓷瓶、瓷筒、古镜等古董类艺术品。据当地人说,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可保家中财源不会外流,名之曰:“四水到堂”图个吉祥。经历了百年岁月,古居墙上的灰雕已渐见斑驳,但其里面的木雕堪称一绝,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绝无雷同,斗拱、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的雕刻更为精美,它的屏风为双面雕,且双面的图案都是不一样的,其精细的工艺令人惊叹。在其内厅、外厅还放了一百多年前的的农具:犁、耙、木制风谷机、石磨、石臼等,甚具客家风情。

  据史料记载,玉水村朱氏族六百多年来繁衍的子孙遍及五洲,所出名贤亦不能胜数,如清朝布政使朱桂澜就是一例。光绪十八年朱氏十四世标公考取了贡生,现在玉水村的贡元堂就是在一百二十多年考取贡生后所建。当时钦赐朱桂澜的金匾“源开壁水”在文革中被他的后裔藏起来,幸免躲过了浩劫,现在完好无损地挂在贡元堂的中堂上,让人一看就能想像得到它的主人当年的荣耀。

  远眺山谷间的玉水村如诗如画:农田、河溪、古树、木桥、放牛娃……村子周围古树参天,百年桂花暗香扑鼻。翠竹如云,池水澄清……那排排古香古色、飞檐翘角、灰瓦白墙的民居、茅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修竹和古树的掩映中,恬淡宜人。

  在梅州市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倡导保护生态资源的今天,这里的山清秀,水宜人无疑是倡导生态保护的良好范例。淡淡的小溪、平坦的田地, 伴着袅袅升起的炊烟,这种完全未经修饰的生活原貌,令人赏心悦目。(完)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