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皖南侨乡槐堂村:感受名副其实的“欧元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走访皖南侨乡槐堂村:感受名副其实的“欧元村”
2010年06月17日 16:10 来源:上海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虽然欧元一路跌进“8字头时代”,但在素有“欧元村”之称的安徽歙县槐塘——这个每年侨汇高达2000多万元人民币的小村落里,许多村民却很轻松。这些既是侨眷又是地地道道的皖南农民中不乏“汇率高手”。他们不声不响地在欧元汇率高点时抛出欧元,落袋人民币。如今拿着人民币购物、投资,游刃有余。

  换了1000万的“低调”

  “上个月因为冰岛火山灰,很多人都没法回欧洲,在路上碰上一个就至少是百万身价,千万、上亿的也不稀奇。”听着歙县外侨办主任、侨联主席向玉兰的介绍,如果不是有不远处500多年历史的棠樾牌坊群的提醒,记者还以为自己是走在国际都市的金融街上。歙县槐塘——这个1200多人的古老村落,改革开放后陆续有500多乡亲远赴欧洲,落地生根。这里村民最关心的,不是田里庄稼的长势,而是欧元的汇率,相互馈赠的礼物,是欧洲的著名红酒。

  在侨眷胡克宙家里,年过花甲的他,每天最关注的就是欧元汇率。“中国银行的姚主任也会打电话给我,不过我自己上网查查很方便。”胡克宙家里不少生活用品是当地银行赠送给VIP客户的礼品。向玉兰告诉记者,因为高额侨汇,歙县拥有黄山地区唯一一家设在县城的中国银行支行。“很多侨眷都是他们的VIP。”

  上世纪70年代起,槐堂村的村民采取一辈带一辈、一人带一家的方式开始陆陆续续出国,他们大多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从事制造、服务业,每年寄回的巨额欧元使得槐棠成为名副其实的“欧元村”。向玉兰告诉记者:“全村70%以上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欧洲的亲人寄回的侨汇,都是欧元。”

  今年的欧洲金融危机中,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一路跌至“8字头”,但对这里的村民来说却是“有波澜,但不伤筋骨”,因为他们早在汇率高点时把手中的欧元兑换成人民币,很多人已盘算好,今年拿人民币投资房产、实业。歙县外侨办副主任方兴国说:“2009年春天,县城的中国银行门前拿欧元换人民币的队伍弯了几个弯,银行特意延长了营业时间,一再增加每天的兑换额度。”

  这段经历,记者在从西班牙回来探亲的郑玉忠夫妇那里得到了证实。“我们在海外时间长了,感触很深,欧洲受经济危机影响很大,但中国还是很繁荣,人民币升值是一定的,在汇率11比1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换了。”记者询问他换了多少,郑玉忠笑着回答:“1000来万人民币吧。这在槐塘也不算什么,没什么好瞒的。”今年春节,郑玉忠就以数百万元人民币在黄山市购买了门面店,准备回乡创业。

  当提到为家乡做的贡献时,村民们却又都不约而同地谦虚起来。胡克宙和侨眷们几次自发筹款修建村里的公路,记者问时,他只说:“我也算其中一份吧。”记者再问,他幽默地说:“我很低调。”

参与互动(0)
【编辑:董方】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