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调查称手机身份意义衰减 24小时不关机现象凸显

2011年01月20日 09: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对4800人进行的一项随机抽样调查发现,2009年,在大连、兰州、成都、上海、南宁和广州6个城市的18岁以上居民中,经常使用手机的手机人口已占68.4%,每人月均资费71.7元。

  调查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这10年间,手机人口每年平均上升7个百分点。据估计,目前我国社会总人口中,使用手机的比例约占七成,总数超过8亿人。手机使用者也由最初单一的“大款”,发展到现在的社会各阶层。

  手机炫耀性消费现象逐渐消失

  大连市美术教师老张说,自己对手机功能要求不高,只是接打必要的工作电话,不在意手机的档次高低。但是,“曾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借我的手机,给他妈妈打电话。结果一看我的手机说,‘老师,你这什么破手机啊!’”

  此次调查的课题组成员杨可表示,手机的身份意义确实已然衰减。“手机进入中国之初,是少数人的奢侈品。从我们调查经历来看,最早期的手机往往带着非常强烈的炫耀性消费色彩。如今,手机炫耀性消费功能正在逐渐消失。”

  课题组成员郑晓娟也认为,是否拥有手机已不能体现社会地位,但如何使用手机仍是区别不同阶层的标志。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一位博士生解释得很形象:“这就像女士手袋一样。大多数手袋区分不了主人的身份,但你背一个LV手袋,谁都知道你的身份不一般。最近,某些外国手机品牌,在营销上也开始走奢侈品路线。但奢侈品在当下中国社会并不完全是正面形象。有时一些有身份的人还需要刻意回避奢侈品。”

  因上级要求,18.7%的人必须24小时开机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职业人士中的“24小时不关机”现象初见端倪——18.7%的人因“上级要求”必须一直开机,7.8%的人因“下属汇报”需要24小时开机,7.9%的人因“特殊工作需要”不能关机。

  此外,41.7%的人担心,没接到领导电话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其中,3.9%的人表示“经常”担心,15.6%的人“有时”担心,22.2%的人“偶尔”担心。表示不担心的人占55.6%,其余2.7%的人选择“说不清”。

  在成都某社区工作的梅先生今年24岁。由于随时可能加班,他们单位要求职员必须24小时开机。“有时工作就是生活,已经分不清楚了。”

  课题组成员李春华认为,一些职场人士不关机的主要原因是为生计奔忙,希望获取更大收益或保住饭碗。“这些人无时不受工作的打扰和支配,工作时间与私人时间的界限被打破。‘24小时不关机现象’强化了公司领导对普通员工的支配,强化了客户对服务商的支配,导致部分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感甚至反抗。”

  另外,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的89岁。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沈崇麟认为,今后若干年内,手机人口将主要在老年人和少年人中增长。青少年手机人口的持续增长,应引起社会足够重视。必须“未雨绸缪”,才能在青少年犯罪、体质发育等方面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韩妹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