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农民工建农家书屋 爱心市民被感动纷纷捐书(图)

2011年03月17日 13:55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农民工建农家书屋 爱心市民被感动纷纷捐书(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农民赵东其打工建农家图书馆的故事感动了许多市民,昨日,陆续有市民和单位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帮老赵圆梦。

  爱心市民要捐书

  市民宋女士说,她家有一箱子儿童读物,“都没动过,还有英语磁带,都送给老赵吧。”董先生有七八十岁了,“我手头有几本书,明天送你们报社去,行吗?”

  城角街小学齐老师说,她把老赵建农家图书馆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该校2年级至6年级学生都表示要捐书,“让农村娃也读到好看的漫画书。”齐老师表示,今天上午该校就组织捐书。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08级文化产业管理一班团支部书记张海龙说,老赵的事迹很感人,他将向学校领导请示并在校内组织捐书活动。很快,张海龙传过来一份策划书:“义务捐书——圆一位新农民的读书梦。 ”策划书写得很详细,什么展牌啊、条幅啊,应有尽有,“17日就启动捐书活动。”张海龙还希望能与本报一起将书送到老赵家。

  农民最爱读什么书?

  “农村落后就是因为文化落后!”赞皇县农民赵东其对此有深刻认识,因此在家乡办公益的“农村图书馆”。 那么,农村的文化现状如何?村民们最爱读什么书?昨日记者来到赞皇县。

  “近些年,石家庄市一些部门和单位也陆续帮我们赞皇县几个村办起了农村书屋,有的办得不错,受到村民的欢迎;有的难以为继,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赞皇县委宣传部的张春旺说,“比如,有的单位送来的都是他们淘汰的专业书,与文化生活与农业技术都不沾边,村民们看不懂。有的农村书屋书籍品种少,数量也少,都很破旧了,急需更新。”

  儿童书、农业科技书都急需

  在赞皇县下王小峪村村委会二楼有一间标准化的农村书屋。书屋宽敞明亮,靠墙放着八个大书架,书架上的书籍很新,足有五六百本,分为科技、政经、文化教育、少儿、计划生育等分类摆放。不仅有《史记》《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还有《士兵突击》《突出重围》《狼毒花》等畅销书。

  村委会主任从书架上拿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手册》《大白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两本书说:“村民们需要这些推广农业新技术的书。”

  随后,记者又来到东高村,该村的书屋也是石家庄市某单位捐赠,书籍数量不少,但品种单一,村民们兴趣不大,急需更新充实。同样,南壕村一间存书800多本的书屋,大部分是农业科技类的书籍,几乎没有生活类、文化教育类图书,也需要充实更新。

  而院头镇西会村现在还没有农村书屋,村民除了种地之外,还以核桃树、枣树为副业。郝支书说:“我们村有几个果树大户,还有养鸡、养鸭的农户,村民们非常需要养殖、小麦玉米田间管理、果树种植方面的书。要是能在我们这儿建一个农村书屋,让大家伙晚上或者农闲时去看看书,那真是太好了。”据了解,赞皇县大多数村庄都像西会村这样,没有农村书屋。

  赞皇县委宣传部的傅彦芳介绍,赞皇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有212个村,为了科技兴农、文化致富,近些年该县文化部门陆续办了32家农村书屋,今年又承诺再办125家。“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还需石家庄广大市民和爱心单位帮忙,多为村民们捐赠一些文化生活、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

  河北农家书屋工程形象大使孙喜梅:“他是了不起的长辈”

  谈及老赵建书屋之事,记者突然想起一位女孩。2008年, 灵寿南寨乡秋山村多了一个书屋,建书屋的人是一位大二学生。她叫孙喜梅,在大学业余时间打两份工,赚钱攒钱捐建了书屋。2009年。省新闻出版局启动了“情暖故土、书香农家”帮扶联系活动,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聘请她为“河北省农家书屋工程形象大使”。

  如今,在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大四的孙喜梅通过网络了解到老赵的故事,她说,“他真是了不起的长辈。”

  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孙喜梅说,她的书屋建在村委会,很多孩子都喜欢来书屋看书,“村里有一对双胞胎几乎每天都去看书,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还有一位做养殖的村民,“见到我就问我,能不能再添点养殖方面的书!”

  孙喜梅说,在农村建一个书屋不难,关键是如何合理利用,而且书籍也要不断更新,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农村书屋的书流动起来、丰富起来,才是保证书屋存在价值的重中之重。

  她还说,农村书屋对农民来说是新事物,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要尽快培养村民的读书兴趣。她将把以上想法反映给相关部门,“希望农村书屋建设更务实,更希望有一个长效机制推动向前。”

  送一本书 让农民习惯读书

  一个是农家出身的大学生,一个是土里刨食的农民,他们为何如此坚持农村书屋建设?

  他们生在炕头长在庄稼地,风吹日晒、勤勤恳恳。如今他们终于认识到,他们本可以生活富足,本可以精神饱满,只是因为缺少文化给养、熏陶。他们已经懂得“读书才有出路”,知识改变命运。

  从孙喜梅,到赵东其,我们看到,是农民本身意识到“没文化真可怕”。这个意识远比任何专家、学者提出来的更显弥足珍贵。(记者 谢鑫名 孟醒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